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

百科知识 0 15

本文目录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么

在丰富的史料文献记录支撑下,如今仍要质疑两起屠杀事件的真伪,实在是有点“庸人自扰”了。

咱们先看看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1645年,入关后的大清国皇叔,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开始马不停蹄的南征。

起初,满清大军还算顺利,但是到了扬州,竟然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史可法。

绝境之中,扬州城全体军民多次拒绝了满清的劝降,坚持死战。

从4月18日一直打到了5月20日,下了血本儿,损失惨重的多铎才最终拿下了扬州城。史可法壮烈就义。

扬州之战是多铎在南征途中打的最费劲的一场战役。期间还阵亡了三个贵族将领、一个贝勒。出于极端报复心理,多铎决定放纵自己的人马,大肆屠杀。

按照当年一些史料的记载,在10天的屠杀中,至少有60-80万人遇难。

再看嘉定三屠。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满清著名的“剃发令”。

早前,清军占领南京后,曾经出台过政令: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满清看来,剃发算是个“特权”,不受待见之人主动剃发表忠心还会被“唾骂”,普通小老百姓并不属于强制剃发的群体。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成了全民强制性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1645年5月,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民众,为了抵制“剃发令”,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

整个嘉定起义共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

跟多铎一样,清军吴淞总兵李成栋也是费了老大劲,损兵折将惨重,才攻入的嘉定城。进而出于同样的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一天之内,死者的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

然而,在李成栋的队伍离开后不久,幸存的嘉定人又在一名唤作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他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廷过来接管的大小官吏数百人。

这时,还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又回杀到嘉定城里,再次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并放火焚城,这是嘉定的“第二屠”。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二十多天后,一位名叫吴之番的南明将领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之后,仍然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再次压境,把吴之番及其部队全部砍杀殆尽,又顺势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以上就是大约致使十多万人遇害的“嘉定三屠”。

因为和“扬州十日”为同一时期,相邻地域发生的屠杀惨案,所以,两个事件一直被并称,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位眼都不眨一下,就向汉族群众下了狠手的李成栋,原本是个明朝降将。因为在清军南征过程中表现踊跃,被任命为广东提督。

接着,情节又开始反转,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对大明怀有异常“执念”的爱妾赵氏“挥剑自刎”的刺激下,大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竟然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新效忠败走广西的南明王朝。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指的是两个事件,分别是:

1、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2、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扩展资料:

扬州十日期间,扬州百姓,同仇敌忾御敌。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小都出动,搜集砖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队伍。

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后,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诸生高孝瓒,在衣襟上书:“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在学宫自缢;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船民刘某、徐某,均不屈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
历史上都有的。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扬州十日记》;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论准备。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不过近年来有人对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扬州十日记》文中存在纰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里面提到的死亡人数也有明显夸大的成分。他们认为,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说明《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至少八十万人的说法应为夸大说法,而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应是屠城五日,杀害约十万人之数。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分别死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之内就光被收掉的尸体就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之多。 根据历史记载:在清朝三次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扬州城内血流成河,横尸遍野,简直人间炼狱。在嘉定年间,嘉定城内一幅死气沉沉的样子,人民没有一个投降的,最后被满清血洗成河。

 

 扬州十日又被称作扬州惨案。 扬州之殇是指当值的守军将领: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战败以后,对扬州城内 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灭种行为。我们有幸了解到当年的幸存者王秀楚在他的《扬州十日记》和计六奇的《明季南略》一书中这样写道:,屠杀将近长达十天之久,故因此取名为“扬州十日”。扬州屠城这一震惊中外的时间发生以后,清军在霸占扬州城以后,当时的清兵的将领是一个叫多铎的人,他下令士兵颗任意妄为,士兵烧的烧,抢的抢,作恶多端。屠杀过后,扬州城内横尸遍野,到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根据不完全统计,八十万人在此次惨绝人寰的战场上死亡。

 

满清入关在中原大地建立了清朝,为了推翻原先的制度,清兵惊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变革,比较著名的就是“剃发令”,包括江南兵民,不得留长发,否则就原地问斩。汉人对此表示颇为不满,既改变了传统,也是对汉人一种极大的侮辱。因此就爆发了官民起义的情况,为了制造混乱的情况,嘉定很快就被起义军攻下,但是还是力量过于悬殊,寡不敌众,嘉定就这样被清兵所夺回。

 

 随即清军的统帅李成栋下令学习嘉定,仅仅之用了一天,就有三万人命丧于清军的刀下,这是第一次;不久后,反清民众报复欲望强烈,于是李成栋又率领士兵镇压,这是第二次;过了不久,投降的吴之藩反叛,又重新攻下了嘉定城,随后李成栋又展开疯狂的报复,直冲嘉定城,这是第三次。这就是“嘉定三屠”的由来。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

扬州屠城10天------所谓的“十日封刀”,执行人:豫亲王多铎
嘉定前后被屠城三次----执行人:农民起义降将,清淞沪总兵李成栋

扬州被屠起因----史可法拒绝招降,殊死抵抗
嘉定被屠起因----剃发令

可以参看耶稣会士写的《鞑靼战纪》,对扬州屠城事件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也可以参看在华的比利时,意大利传教士写的一些资料。还有日本和朝鲜的一些历史资料。

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是清初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当时无人敢提及。类似的资料肯定逃不过统治者的收缴,比如借编订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销毁了大量资料。

如今和谐社会,五十六民族团结是一家,也不大可能把这些陈年旧账翻再出来。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什么意思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

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扩展资料

扬州十日历史背景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

史可法收兵退保扬州。

刘泽清、刘良佑以入卫南京为名,率部南逃扬州抗清的史可法扬州抗清的史可法。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应。

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

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义叱责之,二人遂拔营降清。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用血书告急朝廷,未得回音。

南明的各镇兵马不听史可法调度,从军事上讲,孤城扬州已难有作为。

史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决定抗战到底,一死以报国。

嘉定三屠历史背景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地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推行满制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

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句话怎样理解是真的吗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指发生在扬州城正正十天的屠城事件和嘉定的三次屠城事件。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真实事件。扬州十日是因为南明将领史可法带领军队抵抗清军的入侵,但是最终失败。在进入扬州城后,清军对城中的百姓进行报复,实行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10日。嘉定三屠,是清军攻下嘉定后,实施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三次。这两次清军的入侵,可以说是惨绝人寰,禽兽不如,屠杀百姓不止10万。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故事。

一、扬州十日的起因和结果

在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军进军扬州府,想要攻占扬州城,当时的守城将领是南明将领史可法。在清军的多次劝降不成功之后,清军进行了大肆的攻击。南明将领史可法和扬州城的百姓,誓死捍卫扬州城,但最终没有成功,被清军拿下了扬州城。虽说扬州失守,但是清军也损失惨重,心中怨恨之下,决定对百姓进行报复,就有了扬州十日。之后康熙皇帝为史可法建立了忠烈祠。

二、嘉定三屠的起因和结果

也是在清朝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军攻破了嘉定城。清军进入嘉定城内之后,为了树立威信,当时的将领决定屠杀嘉定的百姓。紧接着就连续发生了三次屠城,屠杀百姓,超过10万。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并称的原因

扬州10日和嘉定三屠之所以能被并称,是因为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发生的时间都是在清朝的顺治二年,并且都是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杀的都是平民百姓。两次惨案的实施者也都是清朝的军队,所以扬州10日和嘉定三屠就会被放在一起说。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介绍

清兵从山海关进入中原,到清王朝的覆灭共经历了二百多年。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统治的二百多年里,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康熙、雍正皇帝的治理下,清朝疆土、经济等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各民名族的交流融合也更加稳定。

然而,在清兵刚入关时,他们的行为却是极其野蛮和霸道的,尤其是在统一各州县的时候,更是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比较重大的事件就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扩展资料

扬州十日屠城事件,说的是清兵在攻打扬州城时,伤亡惨重,故而在成功占领扬州后,清兵的将领多铎,命令士兵进行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次屠杀共进行了十天,屠杀过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据统计,大约有八十万人在这次屠杀中丢失了生命。这就是“扬州十日”。

清兵在中原建立了清王朝,为了推行满清制度,清兵颁布了一道法令,即“剃发令”,命令所有江南兵民,一律剃头剃发,否则就要丧命。这对汉人而言是难以承受的,不仅是违背了传统,也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各地官民纷纷起义,制造动乱,嘉定很快就被占领。

但是城内的民众抵不过清将领李成栋的大炮轰击,很快嘉定便被夺回,然后李成栋下令屠城,一天时间,就有三万人遇害,这是第一次屠城。不久后,反清民众又夺回嘉定,于是李成栋命部将在嘉定郊区进行镇压,这是第二次屠杀。

过了不久,降兵吴之藩造反,又夺回了嘉定城,随后李成栋愤怒地杀入嘉定城,开始了第三次屠杀,这次杀戮有两万多人丧生。这就是“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清兵在镇压起义军民时发生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暴露了清兵无情杀戮的嗜血本性和罪恶手段。

扬州十日-百度百科

嘉定三屠-百度百科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