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美英日正演练封锁海峡,无侦7突然现身“加入”演习,美军指挥官惊出冷汗   这几天

美英日正演练封锁海峡,无侦7突然现身“加入”演习,美军指挥官惊出冷汗   这几天,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挪威等国在第一岛链外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联合演习,美英日均出动航母作为主要力量,演练重点被曝是模拟封锁宫古海峡、与那国岛与台岛之间水道、巴士海峡等关键航道,宣称要提升“盟军应对台海局势的能力”。   然而就在多国航母编队频繁调动、舰载机起降信号密集交织之际,中国无侦-7高空无人侦察机突然现身演习区域,其飞行轨迹覆盖多个敏感海峡,让美军指挥官惊出冷汗。   这场代号“护身军刀-2025”的演习规模创下纪录,19个国家派出超过3.5万名兵力,参演装备包括3艘航母、近300架战机以及大量两栖作战车辆。   根据美媒USNI通过CMV-22B舰载机飞行信号等开源信息分析,美英日航母战斗群正围绕封锁海峡展开战术推演,内容涉及反潜巡逻、联合防空、两栖登陆等科目。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甚至罕见穿越巴士海峡,日本“伊势”号直升机母舰则在宫古海峡附近频繁变换航向,试图模拟战时对关键航道的控制。   表面上看,这场演习是对所谓“台海突发情况”的预演,但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地缘博弈。美国近年来加速推进“印太战略”,试图通过多边军事合作构建对华包围圈,而英国脱欧后急于在全球刷存在感,日本则借“正常国家化”进程突破战后体制束缚。   三国航母齐聚西太平洋,既是向岛内“台独”势力释放错误信号,也是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力量的威慑。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速度——当无侦-7的身影出现在演习空域时,局势瞬间发生微妙变化。   无侦-7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机,采用独特的“Φ”型连接翼气动布局,最大飞行高度超过1.8万米,续航时间可达10小时以上,航程覆盖整个西太平洋。   其装备的合成孔径雷达、光电侦察系统和电子战设备,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海面目标进行高精度识别和实时跟踪。更关键的是,无侦-7可通过数据链与卫星、预警机、水面舰艇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全域的侦察-打击体系。此次它出现在演习区域,实际上是对美英日行动的全程监控。   据日本防卫省事后披露,无侦-7以1.8万米的高度穿越宫古海峡,期间日本航空自卫队F-15J战斗机紧急起飞拦截,但受限于升限不足只能在下方尾随,连拍摄的照片都因高度差过大而模糊不清。   这种“仰视”的尴尬局面,暴露了美日在高空侦察领域的技术短板。更让美军指挥官担忧的是,无侦-7不仅能监视航母动向,还能为中国火箭军的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提供目标指引。   根据央视此前披露的演练画面,无侦-7与无侦-10无人机配合,可在6分钟内完成从目标发现到导弹发射的全流程,这种“侦打一体”能力让美军航母在西太平洋的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   美英日的演习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暗藏多重矛盾。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自服役以来故障不断,此次参演的F-35B舰载机频繁出现起降事故;日本“伊势”号虽名义上是直升机母舰,但缺乏固定翼舰载机的短板在现代海战中愈发明显;美国虽出动“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但其在西太平洋的航母部署已出现“空档期”,此次演习更多是象征性姿态。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措施显得更加务实——无侦-7的常态化巡航、航母编队的远海训练、东风系列导弹的实战化部署,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   这场军事博弈背后,是两种战略思维的碰撞。美英日试图通过军事同盟维持霸权秩序,而中国则以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重塑地区安全格局。无侦-7的出现,不仅是对一次演习的监控,更是对西方“岛链封锁”战略的实质性突破。   当美英日航母在公海上演练“封锁海峡”时,中国的高空侦察机早已穿透所谓的“防御圈”,将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威慑,比任何军事演习都更具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习正值美国大选前夕,特朗普阵营试图通过强化军事同盟为选情造势,但卢卡申科访华时的“向东看”选择、无侦-7在西太平洋的强势亮相,都在证明一个事实:单极霸权的时代正在远去,任何试图通过军事威慑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最终都将在技术进步和战略定力面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