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15%、日本15%,美国已经完成与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贸易谈判,欧盟、日本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压力给到中国这边了。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商家们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比如苏州做光伏板的老板,现在把货先运到越南,贴上"越南制造"的标签再卖到欧美,虽然运费贵了点,但总比交高额关税划算。 更聪明的是,很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东南亚,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暴涨23%,特别是半导体设备,增长了近2倍,这就像发现前门被堵了,赶紧找后门走。 日本公司现在卖设备给中国时,都会在机器上贴个标签,写明"美国技术含量不超过7%",这是为了既不违反美国规定,又能继续做生意,德国企业更绝,他们在协议里加了个"气候技术例外"条款,这样他们在中国的环保项目还能拿到欧盟补贴。 这些操作让人想起小时候玩捉迷藏,既要遵守游戏规则,又要想办法不被抓到。 海南最近搞了个新政策,外国原料在海南加工增值30%以上,进内地就能免关税,这就像开了个"免税加工厂",吸引了不少国际生意。 有意思的是,虽然欧美在谈关税,但像阿斯利康这样的大药企,反而把最新的抗癌药生产线搬到了中国,原因很简单,这里研发成本低,市场大,人才多。 这场关税战就像几个大孩子在操场上拉帮结派,但现实是,现在大家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想用高关税把制造业拉回去,结果发现很多产品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中国现在的应对策略很务实,一方面和东南亚、中东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练好"内功",把国内市场做大,就像手机行业,以前跟着苹果跑,现在华为、小米都有自己的创新。 历史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从来都是双刃剑,当年美国限制日本半导体,结果成就了韩国和台湾的芯片产业,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很可能也会走出类似的路子。 说到底,经济规律就像地心引力,人为设置的障碍最终都会被绕开,那些试图用行政手段改变市场流向的做法,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水,用手去堵水流,水总会从指缝间找到新的出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