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这是一张拍摄于1927年的遗照,相片中的人叫杨闇公,年仅29岁,拍照时他已经被敌

这是一张拍摄于1927年的遗照,相片中的人叫杨闇公,年仅29岁,拍照时他已经被敌人狠心的将眼睛给挖掉,敲碎他的双手,就连舌头都给拔掉了。他的家人看到遗体,一度哭到昏厥,可他们只能强撑着去整理遗体,这才有了这张看上去还算体面的遗照。 这张照片让人看了忍不住心酸。画面里,杨闇公闭着眼睛,身子倚在椅子上,头微微后仰,身上是一套黑色西服。他没睡着,只是永远闭上了眼,亲人见到他的尸首时,瞬间瘫软在地。大家强忍悲痛,为他整理遗容,拍了这张“完整”的遗照。这位英雄离世时,才29岁。 他是杨闇公。他的故事,要从1898年的四川内江杨家院子说起,杨闇公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因为穷,他比同龄人更早地见识了世道的不公。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却悄悄跑到私塾窗外,偷听先生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的父亲杨淮清是个明白人,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也深知读书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这位庄稼汉子咬紧牙关,也要供儿子识字,盼他将来有能力去改变这个“吃人”的世道。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涌入四川,21岁的杨闇公被彻底点燃。他四处寻找《新青年》这样的进步书刊,那些滚烫的文字,让一个年轻人的理想找到了方向。1921年,他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 那个夜晚,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反复翻看这本小册子,字里行间,他仿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两年后,1923年的冬天,在重庆一间简陋的阁楼里,25岁的杨闇公举起右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窗外,嘉陵江正裹着冰碴奔流而去,见证了一个年轻人改变一生的抉择。 成为党员后,杨闇公很快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能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四川人最爱听的“龙门阵”讲得明明白白。工人们都说,听杨同志讲话,不打瞌睡。他一介书生,中等身材,戴副深度眼镜,可一开口演讲,整个场子都静了。 他语速不快,却字字千钧,讲到激动时,会猛地挺直身子,右手向前一推,像拉满的弓。有一次在磁器口演讲,他甚至把一只鞋都踢飞了出去,台下的码头工人却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 杨闇公不只是个出色的演说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组织者。他创立了中共在四川最早的组织,还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后来的元帅刘伯承,就是他与吴玉章在1926年共同介绍入党的。 早在1923年,两人便一见如故,常常一聊就是八九个小时,从古今中外谈到时局利弊。那时的杨闇公,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口袋里揣着半块干硬的烧饼,带着学生印传单、搞运动,把整个山城搅得天翻地覆。 他深知前路凶险,却坚信“此身不死,必见光明”,哪怕“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也要奋力一搏,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屠刀挥向共产党人。重庆的军阀刘湘随即响应,城内一时风声鹤唳。 同志们劝杨闇公赶紧撤离,他却坚持要开完最后一个会,把工作布置妥当。1927年4月6日,叛徒带着特务踹门而入。杨闇公异常镇定,迅速将机密文件塞进灶膛,跳动的火苗映着他毫无惧色的脸。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是地狱般的酷刑。老虎凳、辣椒水、烧红的烙铁……刑具轮番上阵,审讯官都熬垮了好几批,可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硬是没吐露一个字。当敌人割掉他的舌头,他便蘸着嘴里涌出的鲜血,在墙上写下“革命不怕死”。 当敌人敲碎他的双手,剜去他的双眼,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刽子子手吐出一口血沫。敌人彻底没了耐心,也丢掉了最后一点伪装,对着他连开三枪。 杨闇公牺牲时,年仅29岁,他的遗体,直到第三天才被允许收殓。老父亲杨淮清带着儿媳赵宗楷前去认领,看守指着墙角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轻蔑地说了句:“喏,那就是共匪。”老人颤抖着掀开草席,当场昏死过去。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至痛,莫过于此。 后来,家人借来针线,一针一针地将他残缺的遗体勉强缝合起来,又赊账请来照相馆的师傅,拍下了那张让后世无数人心碎的照片。镜头定格的,是一个被摧毁到极限的肉体,和一个无法被摧毁的灵魂。 他们那一代人,把信仰熔铸进了骨血里。他们就像一根根火柴,明知自己会燃尽,也要为后来者划亮一丝光。因为他们坚信,有些光明,恰恰需要最深的黑暗才能点燃。 杨闇公是拥有着崇高思想的革命志士,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信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

评论列表

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5
2025-07-11 23:12
致敬革命先驱
Xxxxl
Xxxxl 1
2025-07-11 22:17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