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标签: 贺子珍

1950年,李治求见毛主席,张口就要3000万!没想到,主席不仅没拒绝,还笑道:

1950年,李治求见毛主席,张口就要3000万!没想到,主席不仅没拒绝,还笑道:

1950年,李治求见毛主席,张口就要3000万!没想到,主席不仅没拒绝,还笑道:“3000万太少,我给你加个0,3亿如何?”在当时,李治的要求,这可不是普通的狮子大开口,要知道,那时候的3000万旧币,相当于北京市一年的教育经费!(注:1950年的货币单位是旧币,3亿元旧币相当于后来的3万元)这个人是谁?他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主席又为何如此慷慨?故事,得从南京的一间旧平房说起。当时,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正在南京筹建。李治被任命为首任卫生部长,可当他到岗一看,心凉了半截。所谓的卫生部,不过是两间漏雨的平房。药柜里半瓶磺胺粉、几卷绷带,唯一的医疗器械,是把生锈的手术剪。而学院马上要迎来5000名首批学员,其中三成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病员。没有X光机、无影灯和抗生素,拿什么保障这些战士的健康?李治坐不住了,找到刘伯承院长:“刘院长,您让我当这个卫生部长,总得给点家底啊!”刘伯承无奈地摇头:“老李,你看看南京城,路灯都亮不全。国家刚打完仗,朝鲜还在打仗,能挤出3000万旧币,已经是尽力了。”听到这话,任谁都会打退堂鼓,但李治偏不!李治掰着指头算:一台德国产X光机要1200万,一套手术器械800万,剩下的钱,连买药都不够。突然,他想到什么:“刘院长,要不我直接去找毛主席?当年在瑞金,贺子珍同志被炸成重伤,不就是我救回来的吗?”刘伯承笑了:“你这急性子!带枪见主席可是大忌!”不过,他还是写了张便条,让李治即刻赴京。就这样,李治穿着前线作战的旧军装,连枪都没摘,闯进了中南海。警卫发现他腰间的手枪,打趣道:“李医生,您这是要给主席表演枪法?”李治脸涨得通红,赶忙掏出刘伯承的手令:“同志,我太着急了!这枪是朱德总司令长征时送我的,一直没舍得放下。”就在李治忐忑不安时,菊香书屋里传来毛主席的笑声:“恩来,咱们这位李医生还是老样子,当年在遵义给我治疟疾,也是风风火火。快请他进来,带枪就带枪,他要是敌人,我这脑袋早没了!”短短几句话,既展现了毛主席的豁达胸怀,也透露出对李治的深厚信任。一见面,周总理也迎上来:“李医生,可算把你盼来了!去年在西柏坡,你给我治肝炎开的药方,我还留着呢。”几句寒暄后,李治说出此行目的:“3000万旧币。”话音一落,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视一眼。要知道,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不过65亿元旧币,这笔钱能让50万灾民吃上一年饱饭!周总理缓缓开口:“李医生,这3000万,你知道能买多少粮食吗?”李治心里清楚国家困难,但想到战场上缺医少药的战士,他咬咬牙:“总理,就这一次!医学院建成,培养出自己的医生,以后能为国家省更多钱。”毛主席站起身,望着中南海的湖面,许久后转身:“李医生,你救过我,救过恩来,救过无数战士。今天,我还你这个人情——3亿!”李治震惊了。3亿旧币,相当于当时新中国外汇储备的1/10!他慌忙起身:“主席,这太多了……”毛主席摆摆手:“不多!当年你用草药给战士治病,分文不收。现在国家给你3亿,是让你把这份恩情,还给全中国老百姓。”这笔巨款,背后是李治30年的医者仁心。1927年,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毕业的李治,放弃租界高薪,加入红军。在井冈山,他用竹筒做注射器;在瑞金,把祠堂改成手术室;长征路上,用盐水洗伤口,松树皮熬退烧药。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贺子珍为掩护伤员,被炸弹炸成重伤,17块弹片嵌入身体。李治冒着敌军空袭,在临时手术台上奋战6小时,把贺子珍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术后,贺子珍握着他的手:“李医生,我这条命是你给的。”李治却说:“我是医生,救人是本分。”1937年,周总理在延安骑马坠地,右臂骨折。李治顶着严寒,步行30里山路,用自制夹板保住了总理的手臂。正因这些过往,毛主席和周总理才会放心把钱交给李治。他们知道,这笔钱交给他,一定能花在刀刃上。1951年春天,南京军事学院操场上,一座崭新的医疗大楼拔地而起。这座花了2.8亿旧币建成的大楼,配备德国西门子X光机、美国无影灯,还有苏联进口的抗生素生产线。学院里,新中国第一个军事医学系成立,200名学员开始学习解剖学。开学典礼上,李治说:“医学是战场上的第二条战线。当年我用草药救人,今天要用最先进的技术守护祖国。”在他的努力下,军事学院卫生部不仅保障学员健康,还支援抗美援朝前线。1953年,学院医疗队带着李治研发的战地急救包奔赴朝鲜,把伤员死亡率从30%降到15%。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剩下的2000万旧币,李治用来创办了南京第一所工人医院。直到现在,这家医院还在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1989年,92岁的李治在南京病逝。追悼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挽联:“济苍生,戎马倥偬铸军魂。”
毛主席晚年为何经常痛哭?毛主席有万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但一生叱咤风云的毛主席却

毛主席晚年为何经常痛哭?毛主席有万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但一生叱咤风云的毛主席却

毛主席晚年为何经常痛哭?毛主席有万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但一生叱咤风云的毛主席却在晚年经常嚎啕大哭,他的眼泪为谁而流?毛主席是一位豪情万丈的伟人,他曾说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豪言壮语,即使在前路茫茫的迷雾中,毛主席也从未失去前行方向。面对千难万险的革命道路,毛主席用钢铁般的意志,带领人民群众赢得革命胜利。革命难免有牺牲,毛主席会为失去战友悲痛,却从不沉溺于眼泪。但是这绝不是说毛主席感情如铁一般,实际上毛主席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是撑起革命队伍的支柱,因此他经常收敛自己的感情,而到了晚年,毛主席时常垂泪,甚至是嚎啕大哭。毛主席为穷苦大众和天灾人祸流泪,他曾经说过,自己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很容易和老百姓共情,跟老百姓一起流泪。同情百姓的情感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红军进入贵州后,遇到了许多被压榨到流离失所、沿街乞讨的“干人”。毛主席看到瘦骨伶仃的百姓,忍不住热泪盈眶,当街就把自己的身上的衣服和干粮,都送给了昏倒在地的老婆婆。到了晚年,毛主席的泪水更多了。1975年夏天,毛主席翻阅报纸,看到河南连日暴雨,发生了特大洪涝,百姓遭受严重的损失,毛主席忍不住泪流满面。工作人员听到抽泣声,才发现毛主席在落泪,赶忙用消毒毛巾为毛主席擦干净。那时候毛主席因为眼睛不好做过手术,流泪极易发生感染。众人劝毛主席注意眼睛,毛主席却放不下灾区的人民,喃喃自语地说着,他实在为天灾人祸伤心,不知道救灾情况怎么样了。工作人员就赶快给毛主席汇报,让主席安心。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操心,一刻也没有停止,甚至在重病之中,毛主席最为牵挂的依然是人民。1976年,毛主席多数时间都在半昏迷的状态,躺在病床上,身边都是医疗监护仪器。但是毛主席只要清醒着,就会追问唐山地震的灾情。那些令人悲痛的伤亡和损失,毛主席都要一一过目,工作人员劝毛主席休息一会儿,主席却坚持要听报告。在病床上听完那些惨痛的损失数据,毛主席嚎啕大哭,他是真情实意地为国家和人民挂怀,将人民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心上。另外一件让毛主席掉眼泪的事情,就是战友同志的逝世。周总理不幸逝世的那一年,毛主席悲痛万分。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忠诚的战友和伙伴,一起走过革命的风风雨雨,共同并肩作战了半个世纪。周总理离开后,毛主席经常独自回想二人过去战斗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刚刚得知周总理逝世消息的那几天,毛主席吃不下饭,夜里也无法安眠,在屋子不断徘徊,要不就是坐在沙发上默默流泪。办理周总理后事时,各个流程都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到给周总理的悼词,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在伤心和悲痛中,本就病重的毛主席,身体状况更加令人担忧,他连坐都坐不起来,双腿肿的无法站立,根本不能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工作人员无法真正体会毛主席的悲伤,只能看着主席泪如泉涌,任凭泪水打湿了衣衫,每当看到悼念周总理的文章,或者是各国的吊唁电讯,毛主席都会默默热泪盈眶。毛主席的悲伤,是为知己好友和战友同志的送别,也是为往日峥嵘岁月的感怀。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毛主席经历了无数次的告别和分离,为的正是和平年代的团聚。然而到了晚年,这些同进退的战友,又不可避免得遇到年华易逝的悲痛。毛主席的眼泪还为了自己的亲人,听闻贺子珍病倒的消息,毛主席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流泪。当抗美援朝战场上传来毛岸英牺牲的密电,毛主席悲伤到双手颤抖,强忍悲痛却忍不住悲伤的眼泪。毛主席是一位崇高的伟人,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正是因为如此,主席能够在艰难困苦中顽强面对,也能同情天下人民的遭遇,为老百姓谋幸福。毛主席的眼泪,是大爱无疆,也是万般柔情,这些眼泪,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参考资料:晚年毛泽东因哪件事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流眼泪2016-05-0510:31新华网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主席是我外公,直到今天,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主席是我外公,直到今天,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主席是我外公,直到今天,他的老师才知道,这个谦逊有礼的学生居然是毛主席的孙辈后代,孔继宁。(信息来源:抖音百科--孔继宁)孔继宁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1962年,他在北京中南海医院诞生,父亲孔令华是一名军人,母亲李敏则是毛主席的女儿,这种血脉的传承,让他从出生之时就背负了沉重的历史使命。家族的显赫并没有让孔继宁变得高傲,反而给了他更深的责任感,从小,他就随母亲回到了上海,与外祖母贺子珍共同生活,贺子珍的爱护与教育给了孔继宁一份特别的温暖。外祖母不仅对他呵护有加,还经常在孔继宁不开心时,用幽默的方式逗他笑,弥补了他成长过程中失去父亲的空缺。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孔继宁成长为一个内敛且聪明的孩子,尽管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他却始终保持低调,从未在学校里提及自己的身份。小学到中学,他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成绩优秀且乐于助人,帮助同学收拾课桌、整理教室等事儿都不在话下,孔继宁的低调和踏实,让他在同学和老师心中,始终是一个谦和有礼的普通人。可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造就了他稳重、踏实的性格,也为他的后续人生奠定了独特的基调。毛泽东的逝世,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领导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困境中走向独立,建立了新中国,他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针,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也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历史性的成就。毛泽东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左翼政治运动,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毛泽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华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无论是在长征中的坚持,还是在抗美援朝中的决策,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能力。世界各国对毛泽东的尊敬,尤其在他去世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组织纷纷表达悼念。即便是联合国大会,也为毛泽东举行了默哀仪式,140多个国家的代表肃立,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所推动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继宁的低调作风并非一时的选择,而是家族教育的深刻体现,虽然他生于毛主席的家庭,但孔继宁始终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出身。从小到大,他都保持着谦逊、踏实的态度,始终把家庭的期望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感,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却始终没有过多借助家族的光环来为自己争取利益。退役后的孔继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中,成立了中国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他用实际行动将家族的文化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他的领导下,该中心不仅致力于毛泽东文稿的整理,还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孔继宁并没有借此获得广泛的名声,相反,他更注重从事实际的文化建设工作,埋头于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而在他成立的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中,他不仅推动文化活动的策划,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孔继宁的每一个举动都没有停留在表面,他做事沉稳、用心,无论是筹划图书的出版,还是策划纪录片的制作,都力求精准、真实。他所主持的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深入人心,不仅再现了那段艰苦的历史,也展示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无数英雄人物,孔继宁并不在意个人的名利,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过去、铭记历史。孔继宁的教育背景与其生活态度息息相关,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他并没有倚仗家世来取得关注或优待,反而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的低调、稳重与勤奋,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他不愿让自己的家族背景影响他的人际关系,也不愿借此获得特权,这种自我约束一直贯穿于他的人生。退役后的孔继宁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开始投身社会公益与文化传承工作,他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亲力亲为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孔继宁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出版图书以及策划纪录片等方式,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使其继续在新时代发挥影响力。他还参与了“希望医院”项目,致力于改善乡镇卫生院的设施,这个项目让许多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孔继宁的社会活动并非只是走过场,而是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他亲自下乡调研,了解当地实际需求并采取措施,他不仅把文化和历史传承当作自己的责任,还把关注社会公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的重要使命。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1976年9月9日,噩耗传来,全国笼罩在悲痛之中。北京某中学,一位十四岁少年,泪眼模糊,冲进班主任办公室,请求告假。老师见他悲伤过度,几近窒息,得知他是毛主席的外孙后,深感震动,连忙将他拥入怀中。这位少年,就是孔继宁,他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孔继宁,生于1962年10月27日,是毛主席女儿李敏与贺子珍的孙子,也是毛主席的长孙。他的诞生,注定与众不同。毛主席亲自为他取名“继宁”,寄托着继承列宁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的期盼。他初生在中南海,度过了最初的婴儿时光。毛主席常抱他玩耍,亲手制作小玩具逗他开心,这些温馨瞬间,为伟人暮年增添了几分轻松。六个月后,他被送往上海,由外婆贺子珍抚养,开始了相对简朴的生活。1976年9月9日,全国哀悼毛主席的逝世。当天,孔继宁在北京一所中学上课,广播中传来的消息令教室鸦雀无声。他泪如雨下,无法自持,冲向老师办公室,请求回家。老师起初以为只是学生情绪激动,但得知他的身份后,才理解了他无以复加的悲痛。那一刻,一个普通少年的身份与伟人家族的联系紧密相连。孔继宁的童年与毛主席的晚年紧密相扣。在中南海短暂的时光里,他是毛主席身边的小乐天。即使公务繁忙,毛主席也会抽空陪伴他,讲故事,做玩具。这展现了伟人鲜为人知的温柔一面。之后,他在上海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外婆贺子珍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抚养他,没有让他沾染任何特权。这朴实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性格。毛主席去世后,孔继宁的生活并未因外公的身份而改变,反而更加低调务实。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军营,进入总参谋部工作,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担任助理武官。八年外交生涯,他凭借精湛的英语能力和责任感,赢得了同事的赞誉,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1997年,孔继宁转业回京,进入商界。但他不追求财富和名利,投身更有意义的事业。2001年,他和母亲李敏共同创建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并在深圳设立分中心,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毛泽东思想。他参与策划出版了《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等书籍,整理母亲的回忆录,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传承外公的精神。2006年,他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发起东方昆仑公益基金,“希望医院”项目为农村乡镇医院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他深入偏远地区调研,了解实际需求,推动项目落地,改善了众多农民的就医条件。2014年,他创立深圳市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开展文化展览和讲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孔继宁的生活平淡而朴实,衣着简朴,会议上只带一瓶水。他经常与母亲回忆往事,毛主席诞辰之日,他会带着家人去纪念堂献花,默默缅怀。他低调谦逊,不慕虚荣,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外公的精神,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榜样,体现了伟人血脉的无声力量。孔继宁的故事质朴而真实,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他从一个哭着请假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并非依靠外公的光环,而是自身的努力。他用低调的生活和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伟大精神并非只能轰轰烈烈,平凡之中也能绽放光芒。这值得我们深思,普通人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从十四岁那天的泪水,到如今默默传承外公精神,孔继宁的人生之路虽不张扬,却充满力量。他的经历引发我们思考:如果身处相同境地,你会如何选择?是低调务实,还是高调张扬?欢迎分享你的看法,一起探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