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标签: 党史

1952年,彭德怀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当我们打过三八线,一直打

1952年,彭德怀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当我们打过三八线,一直打

1952年,彭德怀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当我们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时,环顾左右,我确实非常害怕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彭德怀,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是开国元帅,是驰骋沙场的军事统帅,是带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短时间内跨过鸭绿江,投入战场,依靠高昂的士气、熟练的作战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志愿军屡战屡胜,不仅收复了失地,还一路推进到三八线乃至三七线。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彭德怀停下了脚步,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因为士气高昂而盲目冒进,相反他在这样的时刻感到了罕见的担忧,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样的撤退过于顺利、过于干脆,敌人并不像是放弃抵抗,反而像是在故意留出空白、引诱中朝联军深入。最终彭德怀做出决定,停止追击,巩固防御,这是一个顶着巨大压力的选择,不仅要说服志愿军内部的一些将领和士兵接受放弃眼前战果的现实,还要面对外界和盟友的不理解,甚至苏联顾问的质疑。这种从容和冷静,并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回顾彭德怀的一生,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面对生死抉择。历史留给后人的,往往是胜利的辉煌和战果的数字,但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选择,是在孤独的指挥席上,在万众瞩目中,选择稳住局面、扛住诱惑、冷静下来的人。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息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彭德怀元帅的军事谋略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众人都惊了,毛主席口中的“军中吕布”,竟真没在名单上,这个名字,几十年来在战场上传得神一样,怎么会没人给他申报军衔?吕俊生,河北邢台人,出生在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小时候饭量奇大,村里人都管他叫“大胃王”。可谁也没想到,他将来会变成一员猛将。十二岁,他去外地打工谋生,正巧路过一座武馆,看见院里放着两只石锁,他走过去,单手拎了一个就走。馆主一看,这孩子不是一般人,二话不说收了他做徒弟,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吕俊生身板壮、胆子大、手上有劲,不到二十岁就能一个人对付三四个壮汉。抗日战争爆发,他投身八路军,部队调到山东一线,他参加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夏津一役。那天夜里,敌人发起突袭,他带着一个排守在村口的破庙里。天没亮,弹药用光了,吕俊生拎着刺刀冲出去,一口气砍翻了十来个日本兵,自己也身中数刀,仍然咬牙冲在最前头。那一仗他硬是砍死了27个敌人,被战友们称作“军中吕布”。这个称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延安。毛主席在听取前线汇报时听到这个名字,还特意问过:“吕俊生是谁?真这么厉害?”第二年,全国英模大会,他就被请去了延安。主席亲自接见他,拍了拍他肩膀:“你是个好汉子。”后来,吕俊生打过百团大战、打过长治、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打仗从不按常规出牌,百团大战那年,有一次敌人躲在碉堡里,火力点压得部队抬不起头来。他带着两个兵趁敌人换弹药的空隙,一个箭步扑上去,徒手把敌人从碉堡里拽出来,抢了枪反打回去,最后带人炸了整个碉堡。再有一次,在山西闫家庄,他带的连队只有60多人,正面碰上一股装备精良的伪军。对方有机枪、迫击炮,而他们手里就几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他没硬拼,白天装死埋伏,晚上分兵绕后包围。他亲自摸进敌营,靠着手里的刺刀解决了哨兵,一声口哨,全连冲杀过去,一夜之间把敌人全歼。这一仗,他部队只伤一人,敌人全灭。他被老百姓称作“英雄连长”。可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人,为啥1955年授衔名单上没有他?真相让人唏嘘。原来,吕俊生在抗美援朝时多次负伤,尤其最后一次,右腿中弹后未及时治疗,落下终身残疾。他回国后被送进疗养院,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授衔那年,他主动写信申请复员,说自己已经完成使命,不愿再占国家资源,想回老家种地养老。罗荣桓得知此事后,把信送到毛主席那,主席看完,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后来,虽没能给他军衔,但他被授予“八一勋章”,并享有国家特殊抚恤,地方上也给他安排了副科待遇,日子算是有个保障。但吕俊生的名字,始终没能在正式军衔名单里出现。有人说,以他8次一等功的战绩,最少也该是个少将,可制度就是制度,既然退役,就不具备参评资格。罗荣桓也曾公开表示:“吕俊生是我军的骄傲,缺了他,是这个制度的遗憾。”吕俊生本人倒是很看得开,他回到河北老家后种地、养猪,还时不时教村里孩子练拳。村里人都知道他当年杀敌如麻,但他从不炫耀,也不提自己的伤,他常说一句话:“我命大,是给国家剩下的,不是给自己摆谱的。”1965年,有人帮他申诉,他带着一身旧军装进了北京,老英雄康克清、王首道亲自出面证明。三年后,他恢复名誉,享有副地级待遇,但那年,他身体已经不行了,说话都吃力。1970年时,他就因心脏病住过院,有人说他那次其实没死,只是被安排秘密隐退。这话真假没人证实,但村里人都说,吕俊生晚年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盯着北方看半天不动,也许是在想战场上的那些兄弟。他去世那天,全村自发为他送行,几百人围在灵堂外,有人举着老八路的军帽,有人唱着老歌。他的墓前立着一块石碑,没有军衔,只有一句话:“军中吕布,英雄归乡。”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的不是杀敌的数字,而是他退下战场后那种干净利落的姿态。他不图名、不求利,也没跟国家要什么,他说:“打了一辈子仗,我不想再抢位置了。”毛主席当年那一句“怎么没在上面”,其实不只是好奇,更是一种惋惜。像吕俊生这样的兵,一辈子冲锋陷阵,却悄无声息地退场,那个年代,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1963年,在桂林榕湖饭店,陈毅元帅正陪外宾吃饭,一张写着“我是胡少海之女”的纸

1963年,在桂林榕湖饭店,陈毅元帅正陪外宾吃饭,一张写着“我是胡少海之女”的纸

1963年,在桂林榕湖饭店,陈毅元帅正陪外宾吃饭,一张写着“我是胡少海之女”的纸条突然递了进来,陈毅放下筷子,整个人怔住了,脸上没了笑。他站起身,说了句:“快请她进来。”屋里瞬间安静了。那天的饭局是外交场合,场面正规,陈毅正在以东道主身份招待客人,他正在夹菜,警卫员靠近,递来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小纸片。陈毅低头一看,字不多,就七个,直指他心底最深的地方,几十年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胡少海,已经牺牲多年,他念念不忘,却没想过这辈子还能见到胡少海的后人。警卫员把女孩带进来,她穿着旧衣服,个头不高,头发扎得整齐,神情有些紧张,陈毅仔细一看,眼圈就红了。这张脸跟胡少海有几分像,他招呼她坐下,自己反而站着,嘴里念叨:“老胡还有个女儿啊……”女孩叫胡慈英,后来改名胡贞,她没哭,也没说什么家里困难的事,只是说,她听说陈毅来了,就想见一面。她不敢直接闯进去,就偷偷写了张纸条托人递过去,纸条写得用力,像是下了狠劲,怕没人当回事。胡慈英是胡少海的第二个女儿,胡少海是红军的老战士,1927年就参加了湘南起义。1930年,他在福建永福牺牲,年仅32岁。陈毅、朱德、毛泽东都痛惜这条人命。胡少海牺牲的时候,胡慈英才几岁,她姐姐胡蝶英1954年就因病去世,家里一直靠母亲苦撑。她从小没进过什么好学校,也没读过多少书,后来到了桂林,在榕湖饭店洗衣房里干活,生活清苦。那天,她其实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觉得如果不试一试,以后可能再也没机会,她在门口等了半天,看到警卫员回来了,还以为没戏,结果下一秒,陈毅就亲自走了出来。他没顾外交场合那一套,快步迎上来,拍着她肩膀喊:“你爸爸是个好同志,我们都记得他。”他让随行干部安排她吃饭,还把她叫到一边仔细问起生活。胡慈英摇头,说不用麻烦。她说:“我们自己过得去。”陈毅没逼她。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会跟组织讲一下。”过了几天,胡慈英回了洗衣房继续干活,但生活慢慢有了些转变,组织后来给她调整了岗位,工作不那么苦了。她还是不愿太出头,照旧住在单位宿舍,穿旧衣,买最便宜的菜。她女儿黄曼玲后来回忆说:“我妈一直教我,靠自己,不要仗着爸爸的名字。”说起胡少海,得从他早年的事讲起,他是湖南宜章人,出身地主家庭,1921年就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后来不满黑暗腐败,自己带着队伍投奔共产党。他打仗狠,脑子也快,1928年朱德、陈毅率军到湘南时,他带路搞“智取宜章”,当时还装作县里的旧军官,把守城部队骗了出来。靠这个,红军拿下了县城。朱德和陈毅当时都记住了他,说他“胆大心细”。陈毅写过:“他是起义队伍里最有担当的一个,枪法好,人也实在。”湘南起义后,他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团长,还当过红四纵司令,打过井冈山保卫战、赣南战斗,也参与闽西根据地建设。1930年,他带兵攻打福建永福,被敌人机枪打中腹部,流血太多,抢救不过来,他牺牲那天,部队本来胜券在握,一听他倒下,整个士气都垮了。陈毅听说后,久久没说话,后来他跟人讲:“胡少海功成未就,可惜了。”那个时候的战友,死得快,来不及告别。陈毅把这事一直记在心里,一直到1963年收到那张纸条。胡慈英回忆说,见过陈毅之后,她再没找过组织,也没向人提这段往事,她怕人说她拿父亲的牺牲换好处。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工资不高,但干得踏实,老年时,她住在桂林一间旧屋里,门口种了几棵薄荷,邻居都知道她脾气硬,不好打交道,后来才知道她的身世。她的女儿说:“我妈这辈子没麻烦过组织,她总觉得,我们是烈士的后人,要自己争气。”陈毅在那之后还去过几次桂林,但没再公开见她,有人说他私下托人看望过,她没接受任何东西。两人那次见面,成了她一生最重要的回忆。这段往事传开是在很多年后,一些老人回忆当年在饭店工作的情景,说陈毅见了那女孩后,一直沉默,吃饭也不像平时那么多话。外交客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身边的老同志都知道,陈毅心里有事。这张小纸条,从饭店洗衣房传到一桌外交宴请,从普通人到国家领导人,穿过时间,也穿透了战火留下的空白。那是一代人之间的承诺,没写下,却谁都记得。
朱德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吴玉章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就连我们现在使用的五星红

朱德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吴玉章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就连我们现在使用的五星红

朱德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吴玉章的设计:惨遭淘汰了。就连我们现在使用的五星红旗,在最开始也不是这样子的。现在的五星红旗上没有镰刀锤子标志,刚设计出来的时候是有镰刀锤子的。比较这些设计,无疑,五星红旗是最漂亮的。简洁大方。而将镰刀锤子给取消掉,更是神来之笔。因为镰刀锤子是党的标志。我们政治协商,各党派一起建国,在国旗上有镰刀锤子确实不太合适。
秘书拿来了许世友一个月的工资,对许世友说:“司令员,这是你本月的工资。”许世友头

秘书拿来了许世友一个月的工资,对许世友说:“司令员,这是你本月的工资。”许世友头

秘书拿来了许世友一个月的工资,对许世友说:“司令员,这是你本月的工资。”许世友头也不抬:“还是老规矩,给我老娘寄30元,拿出50元买20瓶茅台酒。”许世友将军喜欢喝酒,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都说酒量是练出来的,但是许世友在这方面却格外有天赋,仿佛是无师自通一般。他出身贫寒,8岁就开始在嵩山少林寺学习武术,整整学习了八年,各种兵器都耍得得心应手。在少林寺中,许世友可没有机会喝酒,甚至连肉都吃不到。虽说佛教众人看淡一切,远离世俗,但是许世友嫉恶如仇,想靠着自己的一身功夫惩恶扬善。在回家探亲的时候,许世友失手将狗仗人势的地主家的儿子打死,这下可好了,少林寺也回不去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踏上了流浪的道路。后来,他先是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在1927年8月份的时候又转入了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内部有规定,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禁止饮酒,但是许世友是个例外。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许世友喝完酒之后打仗更加勇猛。许世友的酒量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不仅喜欢喝酒,还喜欢“拼酒”,更喜欢以一敌多。新中国成立之后,许世友在南京担任军区司令员,拥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找人喝酒。每次和别人拼酒的时候,对方几个人都已经醉地不省人事,但是许世友却还像是没事人一样。每次发了工资,许世友支出的大头一定是在酒上。有一次,他的秘书询问他工资怎么分配。许世友头也不抬地让他拿出30元寄给老母亲,再拿出50元买20瓶茅台。那时候的茅台可不像现在这么贵,许世友最喜欢喝的就是这款酒。不过秘书脸上却面露难色。本来茅台是两块五一瓶,但是现在涨价到3元,他是应该少买几瓶还是让许世友多点预算呢?许世友每个月就那么点死工资,这里多支出一点,就要从别的地方省下来。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让秘书把茅台换成了小烧,保证他每天都有酒喝。可以说,酒在许世友这里就是灵丹妙药,水土不服要喝点酒、拉肚子还要喝点酒。那许世友这辈子就没有喝醉过吗?那当然是有了,而且你敢相信吗?把他喝趴下的还是一位女人。对方是当地部队中一名主任的母亲,许世友在山东的时候还租住了她的房子。这位老大娘知道许世友有着“军中酒神”的美名,就想找他来比试比试。老大娘是山东人,性格非常豪爽,酒过三巡,两人越聊越上头,一直从天亮喝到天黑。这大娘真不愧是女中豪杰,把许世友喝的酩酊大醉,她自己也歇了好几天才缓过来这股劲。他这么个喝法,虽然自己是喝爽了,但是却让其他人都害怕不已,生怕他喝出什么毛病。当年毛主席害怕他酒后误事,还专门给他规定一次喝酒不得超过半斤。许世友73岁那年,他的身体已经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每次出门都要带着两名随行医生。许世友虽然还有酒瘾,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只能克制自己不要贪杯。1985年,许世友在南京逝世,在下葬的时候,家人们还专门在他的棺材中放了几瓶茅台作为陪葬品。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有外国客人问他,被打倒后的处境怎么样?会不会有危险?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有外国客人问他,被打倒后的处境怎么样?会不会有危险?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有外国客人问他,被打倒后的处境怎么样?会不会有危险?邓小平平淡地回答说,我比较安全。为什么呢?因为有毛主席的保护。邓小平说,毛主席专门指定人和部队保护我。的确如此,毛主席不让别人插手邓小平的问题,专门指定汪东兴负责。邓小平当然是安全的。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

1917年朱德当滇军旅长,月薪2000大洋。1921年,当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为4800元。朱德1886年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穷苦佃农家庭,小时候日子苦得没法说,家里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读书了。可朱德硬是靠着倔劲儿,1905年考上了县里的高等小学,后来又进了顺庆府中学堂。那年头,能念书的孩子不多,他能走到这一步,靠的全是自己咬牙坚持。1909年,朱德23岁,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这地方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军事名校,培养了一堆军界牛人。朱德在这儿学了打仗的本事,还接触到了新思想——什么“民主”“革命”之类的新鲜词儿,开始在他脑子里扎根。毕业后,他被分到滇军,从基层干起,一步步爬到了旅长的位置。1917年,他31岁,已经是滇军里的实权人物,月薪2000大洋。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块钱,2000大洋啥概念?够买好几栋房子了!可别以为朱德就满足了。他在滇军里混得风生水起,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几年,清朝刚完蛋,军阀割据,全国乱成一锅粥。朱德打仗是把好手,但也看透了军阀那套“争地盘、抢钱”的把戏。他手底下管着兵,表面上威风,可实际上呢?不过是给军阀卖命,帮着压老百姓。他自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打来打去,老百姓还是苦。”到了1921年,朱德升任云南省警察厅长,收入涨到4800元。这活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管治安、镇压闹事的。薪水是高,可干的都是脏活累活。那时候,云南地方势力乱七八糟,军阀、土匪、洋人掺和一块儿,警察厅长这位置看着体面,其实就是个烫手山芋。朱德干了一年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他不想再当军阀的“看门狗”,更不想一辈子混吃等死。关键转折在1922年。那年,朱德36岁,人生本该稳当当了,可他却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辞职,跑去德国。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背后没那么容易。放弃4800元的月薪,等于扔掉了一座金山。要知道,他不是单身汉,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这么一走,等于把全家生计都豁出去了。更别提那年头出国有多难,语言不通、路费昂贵,还得冒着被军阀追杀的风险。为啥要去德国?答案得从他那几年接触的思想说起。辛亥革命后,革命的火苗没灭,反而烧得更旺。朱德在滇军时就听说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读过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他心里琢磨:中国这么乱,光靠打仗收拾不下了,得找个彻底的办法。1922年,他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决定亲自去看看这“共产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到了德国,朱德先在柏林混了阵子,后来进了哥廷根大学念书。别看他岁数不小了,学起德语来跟年轻人一样拼。他在那儿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人运动,还跟周恩来这些人碰了面。1922年11月,他在德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彻底跟过去告别。你想想,一个滇军旅长、警察厅长,愣是变成了共产主义者,这转变多震撼!回过头看,朱德这步棋走得有多大胆。2000大洋也好,4800元也罢,这些钱对他来说,早就不是目标了。他要的是个能救中国的路,哪怕这路再苦再难,他也认了。后来,他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带着红军打天下,一路走到新中国成立,当上共和国元帅。这一切,都跟他1922年的抉择脱不开干系。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朱德咋想的这么透?其实,他早年吃过苦,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滇军那几年,他见多了军阀祸害人的事儿,心里早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加上他念书时受的新思想影响,他慢慢明白,光靠自己混得好没用,中国得全盘变个样儿。他放弃高薪,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再接地气点说,朱德这人吧,就是实在。他不是那种贪图享乐的官老爷,也不是光说不练的书生。他看问题看得准,敢下狠心干大事。你看他从穷小子到旅长,再到警察厅长,最后投身革命,每一步都走得踏实。2000大洋也好,4800元也罢,对他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要的是个更大的“活法”。朱德的故事还不止这些。1927年南昌起义,他带着滇军的老底子硬拼,差点没命。井冈山时期,他跟毛泽东一块儿搞根据地,吃糠咽菜也不皱眉头。解放战争时,他指挥大军打得国民党满地找牙。这些事儿,哪一件不是玩命干出来的?可追根溯源,他1922年那一步,才是真把他的人生推上了新轨道。再说说那4800元的收入,真不是小数目。那年头,普通人家一年花不了100块钱,朱德一个月的薪水够养活几百口人。可他愣是没被钱迷住眼,反倒越活越清醒。这份定力,一般人真学不来。总的来说,朱德从滇军旅长到共和国元帅,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信念。他早年那些经历,苦也好,辉煌也好,都成了他后来的铺垫。2000大洋的旅长,4800元的厅长,最后都变成了历史书上的注脚,而他自己,却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1976年6月,邓小平的处境不好,他给汪东兴写信,并转报毛主席和华国锋,说他的妻

1976年6月,邓小平的处境不好,他给汪东兴写信,并转报毛主席和华国锋,说他的妻

1976年6月,邓小平的处境不好,他给汪东兴写信,并转报毛主席和华国锋,说他的妻子卓琳眼病严重,住了医院,除了医护人员外不遵同任何外界接触,也没有亲人去看她。邓小平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以有利于治病。邓小平还希望自己能同孩子们同住。汪东兴将信转报毛主席。毛主席说同意他的请求。
建国后黄永胜上将长期在广州任职,是首任广州军区司令。每次到北京去,他几乎都要去看

建国后黄永胜上将长期在广州任职,是首任广州军区司令。每次到北京去,他几乎都要去看

建国后黄永胜上将长期在广州任职,是首任广州军区司令。每次到北京去,他几乎都要去看望一位元帅。有人要问了,是林彪吗?非也。是罗荣桓。罗荣桓对黄永胜关怀爱护,也经常当面批评,黄永胜理解老首长的一片苦心,一辈子尊敬罗荣桓,他是打心眼里爱戴罗荣桓。
1928年,他被敌人剜去双眼,拔掉舌头,被吊在城墙上示众,母亲来送他最后一程,他

1928年,他被敌人剜去双眼,拔掉舌头,被吊在城墙上示众,母亲来送他最后一程,他

1928年,他被敌人剜去双眼,拔掉舌头,被吊在城墙上示众,母亲来送他最后一程,他本来想告诉母亲,自己的牺牲是为了以后的新中国时,他却张不开口,因为他的舌头已经被敌人割掉!30岁的程儒香身材魁梧,性格豪爽,是箭厂河农民自卫队的大队长,也是共产党员。他的革命信念如磐石般坚定,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他甘愿付出一切。然而,就在几天前,他不幸落入了反动派的魔掌。此刻,程儒香赤裸着上身,被钉在吴氏祠堂外的青砖墙上。他的四肢被残忍地拉开,用铁耙齿钉住。鲜血顺着他伤痕累累的身体滴落,剧烈的疼痛和刺骨的寒冷不断侵袭着他的神经,但程儒香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围观的村民们心如刀割,他们中有人认识程儒香,知道这个汉子为乡亲们做过多少好事。有人低声啜泣,有人攥紧拳头,愤怒却又无助,反动派的枪口对准了他们,没人敢轻举妄动。方晓亭这个曾经被农民运动打得狼狈逃窜的地主,如今卷土重来,对农民自卫队恨之入骨。他阴险地打量着被钉在墙上的程儒香,眼中闪烁着残忍的光芒。”程儒香,你还是嘴硬啊?”方晓亭冷笑道,“只要你交出共产党和自卫队的名单,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等着被千刀万剐吧!”程儒香艰难地抬起头,他用尽全身力气,朝方晓亭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呸!你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刽子手,我程儒香就是死,也不会背叛同志!”方晓亭勃然大怒,挥手就是一鞭,鞭子抽在程儒香伤痕累累的身上,又撕开一道血淋淋的口子。程儒香却仿佛感觉不到疼痛,继续高声喊道:“乡亲们!不要怕这些恶狗!共产党是杀不完的,革命终将胜利!”他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围观群众心中的怒火,有人开始低声议论,有人悄悄握紧了拳头。方晓亭察觉到气氛不对,急忙下令把程儒香的舌头割掉,鲜血从程儒香的口中涌出,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即便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仍用眼神无声地鼓舞着乡亲们。方晓亭见状,又命人割下程儒香的上眼皮,遮住他的眼睛。黑暗中,程儒香感受到了死亡的临近,但他并不害怕,反而感到一种解脱。他知道,自己的牺牲将成为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他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再亲眼见证革命的胜利。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声悲切的呼喊:“儿啊!”程儒香的母亲挣脱了看守,扑到了儿子面前。老人家颤抖着双手,想要抱住自己的儿子,却又不敢触碰他满是伤痕的身体。“儿啊,你受苦了!”老母亲泣不成声,“你放心走吧,娘不怪你!”程儒香无法开口,但他的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流露出了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面。他多么想告诉母亲,不要为他难过,革命事业终将胜利,但他只能用微弱的动作表达自己的爱与歉意。方晓亭见状,狞笑着下令将程儒香的母亲拖走,老人家被粗暴地拉扯着,凄厉的哭声在寒风中回荡。程儒香奋力挣扎,想要冲破铁钉的束缚,但只是徒劳地加剧了伤口的撕裂。夜幕降临,方晓亭命人将程儒香转移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上,没有了围观的群众,失去了精神支撑的程儒香很快就在寒冷和饥饿中失去了意识。两天后,这位铮铮铁骨的革命者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程儒香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用鲜血浇灌了革命的种子。在往后的岁月里,无数像程儒香这样的英雄前仆后继,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年后,当新中国的旗帜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时,程儒香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含笑九泉。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而今,在箭厂河中学的操场边,一座纪念碑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每年清明,学生们都会在这里献上鲜花,缅怀先烈,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