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 江湖风云变幻。曾在年初风光无限、被众人捧上神坛的 DeepSeek,如今却陷入了热度消退的困境。短短半年时间,形势急转直下,曾经被程序员圈子夸赞代码能力出色的 DeepSeek,如今却被用户抱怨回答敷衍、频现低级错误。曾经众人排队体验的火热场景不再,如今已冷冷清清。 有公司在试用 DeepSeek 处理数据时,发现多处纰漏,相关吐槽声在技术论坛不绝于耳。这颗曾经闪耀的 AI 新星,因前期的盲目追捧和过高期待,如今成了众矢之的,就像初出茅庐便被过度夸赞的少年高手,一旦表现未达预期,便面临口碑的崩塌。 数据下滑明显 根据最新数据,DeepSeek 的使用率从 2 月峰值的 7% 降至 4 月底的 3%,整体使用率下降幅度超过 50%。从 QuestMobile 发布的《2025 年二季度 AI 应用价值榜》来看,其月均下载量从第一季度的 8111.3 万降至如今的 2258.9 万,降幅高达 72.2%。打开手机应用商店,它的排名已掉出前 200 名,与年初霸榜时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下载量大幅下滑,使用人数占比也显著减少,全球用户使用占比从 50% 掉到只剩 3%。 深度剖析原因 产品体验问题 推理错误频出:在实际使用中,DeepSeek 在处理复杂推理任务时,常常出现逻辑错误和事实性错误,也就是业内常说的 “幻觉” 问题。例如,用户向其咨询如何挽回前男友,它给出的措施包括 “向公安备案情感骚扰记录”“报名南极科考志愿者” 以及 “攻读清华大学脑机接口与情感神经学硕士” 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种错误在生产环境中是致命的,严重影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多轮对话能力不足:对于需要上下文连贯性的应用场景,DeepSeek 的多轮对话表现不尽如人意。例如在代码编写、法律咨询等需要多轮交互才能完成任务的场景中,它时常出现 “断片儿” 的情况,对话超过三轮就记不住前面说过的内容,导致任务难以顺利推进。 服务稳定性差:2025 年 4 月,DeepSeek 的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功能多次出现服务中断的情况。对于一款想要与 OpenAI 竞争的产品而言,这样的稳定性问题是用户难以接受的。比如在用户急需获取信息或完成紧急任务时,服务突然中断,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纷纷流失。 技术迭代缓慢 曾被寄予厚望的 DeepSeek - R2 模型原计划 5 月初发布,但直至 7 月中旬仍未见踪影,这引发了市场对其技术迭代能力的强烈质疑。在如今快速发展的 AI 行业,技术的快速迭代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当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功能、优化模型性能时,DeepSeek 却未能按时更新核心产品,使得用户逐渐失去耐心,转向其他更具活力的 AI 产品。 性价比优势不再 起初,DeepSeek 凭借 “高性价比” 的标签吸引了大量用户。但随着时间推移,“AI 六小龙” 等竞争对手通过模型更新,在性能和价格上纷纷对其发起挑战。例如,一些竞品在保持相似价格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功能多样性,使得 DeepSeek 的性价比不再突出。此外,DeepSeek 自身的一些策略调整,也让其 “高性价比” 的形象大打折扣,进一步加剧了流量的流失。 应用场景局限 DeepSeek 属于通用型智能问答产品,在办公、学习、娱乐等垂直场景对用户的深度绑定不足。与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 AI 产品相比,它在专业场景的功能不够深入和细化。例如,在办公场景中,无法像专业的办公软件那样提供高效的文档处理、流程审批等功能;在教育场景中,不能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导致其在面对具有特定需求的用户时,吸引力逐渐降低。 开源策略双刃剑 DeepSeek 将技术免费公开后,微信、钉钉、豆包等平台全接入了它的系统。这一开源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技术的影响力,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70% 的用户都跑到第三方平台使用其服务,专门下载 DeepSeek APP 的用户大幅减少。就好比自家公开了菜谱,别人开饭店用了这个配方,自家餐厅反倒没人来了。这种情况使得 DeepSeek 自身 APP 的流量和用户活跃度受到极大冲击。 尽管目前 DeepSeek 热度下降明显,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在 AI 领域也曾取得过显著成绩,证明了中国在 AI 领域具备与美国正面竞争的实力。其创始人梁文峰也曾表示,提供云服务并不是他们的核心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实现 AGI(通用人工智能)。或许当前的热度消退只是其在追求更高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未来 DeepSeek 是否能凭借技术突破再次崛起,重新赢得用户的青睐,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中,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