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肝补肝”靠谱吗?5大养肝雷区,很多人踩过!】7.28世界肝炎日中医养生说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然而,在养肝护肝的过程中,许多人对传统观念存在误解,盲目进补或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例如,酸味补肝、以形补形等误区,甚至滥用保肝药物,都可能适得其反。今天小编帮您梳理五大常见养肝误区与四大科学原则,帮助您避开陷阱,用正确的方式守护“人体化工厂”——肝脏的健康。
五大误区
误区1:盲目依赖“酸味补肝”
肝在五味属酸,因此很多人认为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补肝,便大量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正确。酸味食物确实有收敛肝阴的作用,因肝木乘脾土,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旺而克脾土,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问题。
对于肝阴虚者,可以适量食用酸味食物,但最好搭配味甘性平食材,如山药、红枣等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而对于肝火旺者,则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可以选择饮用菊花茶或食用苦瓜等食物来调理。
误区2:迷信“吃肝补肝”
“以形补形”的观念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认为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强健人体肝脏,但这种观念并不科学。动物肝脏虽然富含营养,但同时也富含胆固醇。少量食用动物肝脏,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一旦过量食用,不仅不能起到补肝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对肝脏造成伤害。
其实,护肝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日常饮食中不要有所偏颇,应该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以及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同时,要避免高脂、高糖饮食,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
误区3:过度服用保肝药物或保健品
部分人将保肝药视为“护身符”,认为服用保肝药或保健品可以预防肝病,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保肝药主要用于修复已受损的肝脏,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日常预防。部分保肝保健品可能含添加剂,长期服用反而伤肝。在没有肝功能异常的状况下,滥用保肝药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可能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无须额外服用保肝药物。如果确实需要调理肝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处方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辨证使用枸杞、决明子等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辅助调理。
误区4:忽视情志与作息对肝的影响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波动,比如焦虑、愤怒、抑郁等,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问题。此外,长期熬夜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使肝脏无法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破坏肝细胞的自我修复过程,降低肝脏的排毒能力。
情志调节方面,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调节,通过倾诉和心理治疗来缓解情绪,还可以用按摩穴位等方式来疏解郁气。规律作息方面,尽量在23点前入睡,保证肝血归藏。春季可以适当“夜卧早起”,但仍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误区5:运动强度越大越“疏肝”
很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越能“疏肝”,因此选择高强度的运动来宣泄情绪。《黄帝内经》云:“肝为罢极之本”,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取决于肝,高强度运动虽然可以宣泄情绪,但过量运动会导致耗伤肝阴,尤其是出汗过多时,容易导致气血两虚,反而对肝脏造成伤害。
科学的方法应该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次/分钟以下,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0分钟,且自身可以耐受为宜。这样的运动强度既能起到疏肝的作用,又不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四大原则
1.辨证施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养肝则要辨证施养。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案。肝阴虚者可以食用一些滋阴养肝的食物,如枸杞、桑葚等;肝火旺者则应以清肝泻火为主,可以选择食用苦瓜、菊花等食物;肝郁气滞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理,如饮用玫瑰花茶等。
2.饮食有节
饮食是养肝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少食用油腻、高脂、高糖的食物,减少饮酒,肝功能不佳者要忌饮酒。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3.动静结合
养肝不仅要注意饮食调理,还需要动静结合。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增强肝脏的疏泄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辅助养肝,如按摩期门穴、行间穴等肝经穴位,可以起到疏肝理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4.整体调护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在养肝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兼顾肝脾同调。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玫瑰花、陈皮等做成养生茶,达到调和肝脾的目的。(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报8版,卓坤利 陕西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