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回真是拿出杀手锏,直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堵中国”大戏!不仅把稀土出口这根命脉狠狠掐死,还干脆砍断了“美国技术通行证”,让我们的芯片产业瞬间断了氧气,濒临崩溃边缘。 美国这次动用的是举国体制,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到外交手段齐出,摆明决心要把中国的高科技总闸门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芯片法案、供应链安全法案还是出口管制清单,都为产业链割裂再添堵。 中国半导体产业上游设备、设计工具、材料等环节受到巨大压力,许多中国厂商不得不改变产品路线,自主研发的攻关步伐明显加快,虽然国内市场和政策力度很大,但某些环节短时间内真的难以补齐。 芯片禁令风暴背后美国的目标绝不是一个行业,而是瞄准了高科技主导权,从超级计算机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等,美国都采取同步遏制措施,连最基础的EDA设计工具、核心材料、尖端生产设备,都被列入禁运控制。 美国联合欧盟、韩国、日本、荷兰等盟友,把这些被称为“高科技命门”的关键环节死死锁住,比如荷兰的极紫外光刻机、日韩的原材料和化学品,都已经很难流向中国相关企业。 中国曾经在全球稀土供应上独占鳌头,掌握着稀土提炼和深加工的核心技术地位,稀土是做电动汽车电机、智能手机元器件以及军事装备等领域的必需品。 美国眼看稀土“命脉”受制于人,过去几年通过全产业链投资加紧扶持本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稀土开发,试图建立可以替代中国供应的新渠道,这方面美国推进力度很大。 眼下全球高端稀土产品深加工能力仍主要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提前未雨绸缪,其实也是担心一旦和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爆发更激烈的角力,能有备无患。 据媒体6月30日报道,本轮“围堵”造成的连锁反应远超商业层面,很多原本全球化分工紧密的行业正在加快“脱钩”,欧洲、日本等科技强国部分企业也开始缩减与中国的合作。 部分行业研发与生产不得不分开,甚至出现各地市场重复研发、生产能力冗余以及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全球产业链格局悄然变了,甚至不少国际巨头宁愿牺牲短期盈利,也得配合美国政策,防止“违规”受到重罚。 中国短时间受到巨大挑战也不可否认,一些高端芯片和设备的确依赖进口,产业上下游不得不“断供自救”,企业研发的步伐更快,不断推动国产替代。 也带来了市场不确定性,企业创新成本直线上升,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投入,攻关“卡脖子”技术,虽然有阶段性的突破,但整体自研能力的提升肯定是一个渐进过程。 美国这轮科技“围堵大戏”本质上是大国之间新一轮全球分工和主导权的争夺,它不仅打乱了传统产业链的协作,也倒逼中国和其他有追赶意愿的国家重新打造自己的技术生态。 面对被人为制造的壁垒,科技创新只能选择自力更生,这样的变局短期带来阵痛,但也让中国企业和产业在竞争和压力中更快成长。 不少领域已经有人突破,从芯片到新材料,从设备到软件实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进步,未来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高科技博弈还会持续下去,中国产业如何应变突围,全世界都在关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