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美国卖给中国的芯片都是“四流货”,而这些所谓的“四流货”还是在中国对美出口稀土的情况下美方勉强同意卖给中国的。 稀土这东西可不得了,它被誉为“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在高科技产业和国防领域那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约44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0%。 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达21万吨,占全球近70%;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2.3%,技术领先。中国的稀土资源不仅储量大、产量高,还能生产4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的产品,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规模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 再看看美国卖给中国的芯片。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非常严格,把中国列为最严格限制的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7纳米以下制程芯片,而允许出口的所谓“四流货”,比如14纳米或更旧的技术,性能远远落后于美国自己使用的高端芯片。 就像英伟达的H20芯片,性能仅为其旗舰产品H100的15%-30%,主要用于低端推理场景,而且还是美方为了清库存才勉强同意卖给中国的。这些芯片在中国市场上的应用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大模型、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需求。 那么,用稀土换这样的芯片到底值不值呢?从短期来看,中国在一些中低端芯片上确实还依赖进口。美国的四流芯片虽然性能不高,但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还是能满足一定的需求。 而且,通过出口稀土换取芯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交换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出口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中国目前虽然在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高端应用领域,比如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如果中国只是一味地出口稀土原材料和低端加工产品,而缺乏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就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利润被外国企业拿走,自己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是长期的战略考量。美国通过限制芯片出口,试图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削弱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如果中国依赖美国的四流芯片,就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难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旦美国进一步收紧出口限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不过,中国也不是被动挨打。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的“升腾920”芯片已完成研发并即将量产,性能达到或超过了英伟达H100,这说明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有了自己的技术突破。 2024年,国产AI芯片在数据中心的份额从12%跃升至25%,华为昇腾910B等产品性能接近美国出口的H20芯片,价格却仅为其60%。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领域也在不断突围,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动力,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 中国在稀土领域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中国不仅在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方面具有优势,还在推动稀土的高值化利用。中国稀土集团组建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高端稀土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打破垄断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中国还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对美国的技术压制进行了有效回应。2025年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激增7倍,作为换取美国放宽部分芯片出口的条件,这显示了中国在稀土贸易中的主动权。 当然,中国也清楚,光靠卖稀土和做低端代工是不行的。要想在经济上翻身,必须在基础设施和自己的产业上下更大功夫。中国正在推动中俄朝经济走廊等项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升物流效率,增加能源和农产品的买卖。同时,中国也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完善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用稀土换美国的四流芯片,从短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的需求,但从长期来看,这种交换并不划算。稀土是中国的战略资源,我们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消耗。 中国在芯片自主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中国也应该充分发挥稀土的战略价值,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