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千禾味业从“零添加”标杆到困境缠身,董事长伍超群称对销量有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调味品市场中,千禾味业曾经凭借“零添加”的差异化定位异军突起,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如今的千禾味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零添加”信任危机的余波尚未平息,又遭到了经销商的控诉,让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千禾味业与开封经销商冯先生之间的冲突,暴露了公司在渠道扩张、内部流程和危机公关上的系统性缺陷;根据近期公开信息,可以拆分成压货式扩张的‘后遗症’、费用核销与价格体系的‘口头化’、品牌红利消退后的连锁反应三点。”

在股东大会上,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坦言,舆情的影响对品牌肯定有伤害,对销量也有影响。尤其是从3月18日到3月28日近10天的时间,千禾产品销售出现相对下滑的情况。在快消品行业里,头部企业品牌受舆情影响之后,恢复期在10—12个月之间。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上次的舆情事件),什么时间能突破起来,坦诚地讲我们也不清楚,只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当前对千禾来讲,第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品牌修复,第二仍然是强化开发,第三是销售网点建设。”伍超群表示,相信公司能够让消费者体会到千禾味业的产品质量。长期来看,伍超群表示,对公司充满信心,团队将全力以赴,相信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消费者能理解千禾。

渠道信任危机:经销商的控诉

近日,据都市报道等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河南开封的经销商冯先生称自己仓库中堆满了千禾调味品,却迟迟无人处理。

冯先生表示,从2024年6月、7月开始联系千禾味业业务负责人,该业务员一直承诺会来解决问题,但却始终没有兑现,最后甚至不接电话、拉黑微信。

据经销商透露,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承诺的促销工资、市场费用以及发货价格不一致。他表示,作为一个新牌子,一次性发货32吨,根本卖不出去。

据悉,冯先生仓库中的千禾产品,每瓶价格在十余元,整个仓库的价格在8万余元,如今,仓库中的货物陆陆续续快要过期,却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其中部分酱油生产日期在2023年1月,保质期是24个月,截至目前已过期接近半年的时间。

冯先生是2022年4月接触的千禾味业,彼时做的是通许县的总代理,通过公司发来的酱油分销到通许县各个超市里,虽然在最初经营得并不差,但千禾味业却在冯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找了一位通许县代理商。

在冯先生与千禾味业业务员的沟通下,该业务员承诺冯先生将市场中的货全部收回库中,在盘点后该业务员负责拉走,但截至目前该货物仍旧堆积在经销商的仓库中。

不仅如此,早在2023年10月份,千禾味业业务员还曾过来对冯先生表示,千禾味业要在通许县做大动作,在厂里买货架、搞促销,承诺会承担冯先生所寻找促销人员的工资。

但冯先生找了十余名促销员后,千禾味业却并未承担促销员的工资,最终由冯先生一力承担。截至2024年6月份,冯先生已垫付数万元。

千禾味业通许业务现负责人表示:“我们在跟进处理进度,但是现在还给不了完整的处理方案。我接到的通知是上一任负责人朱经理会在7月底或8月初过来处理费用的差异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但仓库的货没有具体的方案。”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公司虽在制度上规定了促销折扣、市场费用支持等条款,但落地依赖业务员口头承诺,缺乏书面确认和时限约束。当销量不及预期,业务员为保KPI往往选择拖延甚至‘拉黑’经销商。这种‘口头承诺—无法兑现—人失联’的循环,是千禾渠道信任透支的直接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千禾味业在经销商的库存积压严重,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禾味业所面临困境。

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酱油行业整体增速仅3.1%,创十年新低。而据凯度消费者指数2024年报告显示,千禾在家庭渗透率增长停滞,在传统KA卖场(大型连锁超市)的份额被海天、李锦记大幅挤压。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千禾味业的存货在8.9亿元左右,同比上年同期的7.48亿元左右,增长接近20%。

此外,千禾味业酱油以及食醋的收入也呈现下滑的态势。2025年第一季度,千禾味业的酱油业务的收入在5.4亿元左右,同比大致下滑4.7%;食醋业务的收入在1亿元左右,同比大致下滑10.6%。

值得一提的是,千禾味业所面临的业绩“泥潭”,可能与此前其陷入“千禾0添加”产品中“千禾0”实为商标的风波有所关联。

“零添加”信任危机

除了渠道的信任危机以外,千禾味业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市场的信任危机。

千禾味业自创立以来,一直将“零添加”作为核心卖点,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推广,成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零添加”酱油的品牌形象。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调味品产品很难做到绝对的“零添加”,国家现在对于零添加产品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也在严抓监管,但不是所有产品都完全具备“零添加”的条件,“消费者现在健康意识很高,但缺乏健康知识,很容易被所谓的零添加营销收智商税。另外,零添加产品也不是意味着最好、最科学、最营养和最安全的,还是要看整体配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相对于食品添加剂,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习惯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然而,凭借这一差异化竞争策略,千禾味业在市场上迅速崛起,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但随着“零添加”概念的火爆,海天味业、加加食品、李锦记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同类产品。

这些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完善的渠道网络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市场分流,“零添加”酱油品类增速明显放缓。

以海天味业为例,2022年“食品添加剂双标”事件后,其迅速调整战略,积极布局“零添加”市场,加快产品下沉至三线及以下城市。

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显示,2024年海天“零添加”系列销量同比增长超60%,有机酱油在高端商超复购率突破80%。

在巨头的围攻下,千禾味业的市场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当“零添加”从差异化标签沦为行业标配,千禾味业曾凭借“零添加”构筑的护城河,如今已优势不显。

不仅如此,成也“零添加”,败也“零添加”。2025年3月,一则检测报告将千禾味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悉,《消费者报道》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有12款检出微量镉元素,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味业旗下“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镉含量为0.011mg/kg。

资料显示,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中,镉及镉化合物被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

虽然共有12款酱油检出微量元素,但由于千禾味业是第一批宣称“0添加”概念的,所以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此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千禾味业“零添加”虚假宣传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消费者纷纷表达对品牌的失望和不满。“以后再也不敢买了”“感觉被千禾欺骗了”等评论随处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千禾味业还被曝出2018年连续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标被拒,2020年注册“千禾0”商标,而引起争议。

尽管千禾味业迅速发布声明,称产品检出的“镉”来源于原料,公司使用的原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千禾0”系列产品符合公司生产工艺要求,在生产中不存在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的情况,在生产过程中除生产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眉山市市场监管局也组织对千禾味业成品库房、商场超市在售的共23批次产品进行监督抽检,检测结果符合酿造酱油国家标准。但消费者对千禾味业的信任还是难免遭到削弱。

对此,柏文喜指出:“事件曝光后,千禾味业股价连续四天下挫,从高点回落7.3%,市值蒸发超过9.5亿元。这反映了市场对千禾味业的信任度下降,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和商标宣传争议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