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印度的高种姓,说白了,就是早期白人到印度留下的后代。那时白人占领印度,为了方便管理才特意整了个种姓制。后来他们又挑选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也就是混血儿来当管理者,慢慢这些家族就变成了高种姓,靠姓氏和家族血脉传下来。像“夏尔马”、“辛格”、“古普塔”这种姓,往往和高种姓挂钩。 高种姓从来不让自家孩子随便和别人结婚,尤其严禁和低种姓通婚,认为那样会影响家族的地位。内部通婚成了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铁律,家族说了算,哪个成员要是“不听话”,不仅丢了个人前途,连累的也是整个家族。这直接让这些家族像搭了围墙一样,把别的阶层直接挡在外面,自己的特权一圈圈加固。 追根溯源,这种血缘观念能追到雅利安人时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时候,发现自己人不多,还要统治庞大的本地土著。时间一长,他们选择和土著通婚,让混血后代帮忙管理,自己继续坐在最上面。 混血儿既懂雅利安文化,还熟悉本地社会,很适合做“左右手”。慢慢地,这群后代变成了高种姓的根基,有了点权力就开始牢固自己的地盘。 这些混血家族其实很懂怎么玩。他们借助自己和宗教、文化上的关系,拼命往婆罗门这样的阶层靠,成了掌握教育和资源的核心分子。 有了控制权,他们把自己家族的地位维持得相当结实。姓氏一传下去,地位和优质资源也跟着代代往下传。表面上看是个性问题,实质上背后都有一套稳固的传承机制。 其实,从一开始,这套机制就带了点人为设计的意味。在梵文里,“种姓”的意思本来就有颜色、等级的含义,摆明了就是分门别类。雅利安人直接把自己放在顶层,把土著排到下面干重活。 从此之后,被放到最底层的首陀罗做苦力,基本没啥机会改变命运。整个体系让少部分人牢牢握住话语权,绝大多数人根本翻不了身。 再往后,除了血脉,高种姓还格外注重教育和社交圈。上层家族会给子女最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力和文化素养不用愁,将来接班顺理成章。即使在找工作、搞事业,这些姓氏和圈子也都能起到决定作用。资源只在自己人里流通,像普通家庭根本插不上手。 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姓歧视虽然法律上废除了,但实际生活中,这些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前种姓直接管你职业,现在很多地方变成了校友圈、资源圈,换了个马甲继续流传。 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高种姓的子女就算离开印度,在海外找配偶和合作对象,多半也是同类人。和过去比,这种老观念其实变外表了但没变本质。 种姓到底是不是印度社会的原罪?它带来的分化与特权怎么样才能真正消除?这些问题到今天依旧没有答案。你怎么看这件事?有兴趣的话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