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用稀土改变贸易结算方式。中国的稀土出口,过去一直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虽然赚了一些美元,但用处不大,看看持有的美债就知道了。 稀土元素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军事领域的核心资源,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这些稀有金属的独特性质使它们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清洁能源、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永磁材料、电池技术以及激光技术中,稀土元素更是不可或缺。然而,尽管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美国依然在全球稀土市场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这些资源广泛分布在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内华达等多个州。根据估计,美国的稀土储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与中国不同,美国的稀土开采并未充分开发。近年来,虽然美国政府已采取措施试图增加稀土资源的开采和供应,但由于环境保护规定严格、开采成本较高以及技术瓶颈等多重因素,美国稀土开采的增速较为缓慢。 美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稀土矿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化学污染与生态破坏,特别是在矿区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上,环保标准日趋严格,使得开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且成本上升。与此相比,中国在稀土资源开采方面相对灵活,其在资源开采和环保管理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使得稀土的生产成本保持在相对低位。因此,虽然美国的稀土资源丰富,但开采进程始终受限。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在稀土元素的加工能力上明显不足。稀土的加工过程复杂且技术要求高,涉及从矿石提取到高纯度产品的多个环节。中国在稀土矿的开采上占据主导地位,还建立了强大的加工产业链,拥有领先的冶炼和分离技术。这使中国能够将原矿资源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并将其销往全球,特别是在磁性材料、光学元件和催化剂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相较之下,美国虽然有稀土矿的开采权,但其加工能力却较为薄弱,必须依赖中国的精炼技术将原矿转化为可用的稀土产品。美国虽然有一些努力,试图通过技术投资来加强本土的稀土加工能力,但迄今为止,这些努力的成果仍未能显著改变全球市场格局。 因此中国作为世界稀土资源大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中国拥有全球已探明稀土储量的36%,居世界首位。中国稀土资源丰富,在开采和冶炼分离技术方面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再到应用研发,各个环节都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在稀土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得益于长期以来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中国率先突破了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难题,使原本难以利用的离子型稀土矿得以高效开发利用。在冶炼分离技术方面,中国企业不断创新,开发出多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分离工艺,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正是凭借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中国才能在全球稀土供应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中国稀土出口仍主要采用美元计价结算,这不利于中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制约了中国稀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完全可以利用稀土资源这一"王牌",推动贸易结算方式的变革,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出口主要采用美元计价结算,这种做法虽然为中国赚取了一定的外汇储备,但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美元结算使得中国稀土出口容易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当美元汇率走强时,中国稀土出口的价格优势会被削弱;反之,当美元汇率走弱时,中国稀土出口虽然能够获得更多的美元收入,但这些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却有所下降。 其次,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并不能为中国带来太多实际收益。近年来,美国长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持有大量美债,中国不但收益微薄,还要承担美债贬值的风险。一旦美国经济出现波动或美债违约,中国的美元资产将遭受重大损失。 更重要的是,美元结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定价权。作为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中国理应在全球稀土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由于美元的霸主地位,中国稀土出口的定价权很大程度上被剥夺,这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也制约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长期依赖美元结算,也使得中国稀土产业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一旦中美关系出现波动,美国完全可能利用美元体系对中国稀土出口施加制裁和打压。 因此,改变现有的稀土贸易结算模式,对于保障中国稀土产业安全、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定价中的话语权至关重要。继续采用美元结算的弊端已经显现,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利用好稀土资源,推动贸易结算方式的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