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2025年7月7日报道,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 这次被盯上的是石墨电极。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电炉炼钢的核心材料,全球钢铁行业都离不开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电极生产国,产能占全球65%,2024年出口量就有30多万吨,俄罗斯、韩国、土耳其这些国家都是主要买家。日本更夸张,国内25%的电炉炼钢用石墨电极都得从中国进口,之前甚至有80%的进口量依赖中国。 要是中国一收紧,这些国家的钢铁厂就得停工,汽车、建筑、机械这些下游产业都得跟着遭殃。 有人可能要问,不就是炼钢用的材料嘛,有这么重要?这么说吧,没有钢铁,高楼大厦、汽车轮船、桥梁铁轨都得歇菜。 而电炉炼钢又是全球钢铁生产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电炉炼钢的占比还在不断上升。中国一卡石墨电极的出口,就相当于捏住了全球钢铁产业的命脉。 更要命的是,石墨电极还和新能源产业息息相关。它不仅是炼钢的关键材料,还是锂电池负极的重要原料。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对石墨的需求也在激增。 英国一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石墨需求可能比2020年增长8倍,到2040年更是要增长25倍。中国在石墨加工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控制了整个供应链的每个阶段。 要是中国限制石墨电极出口,不仅会影响钢铁行业,还会拖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可真是一箭双雕。 其实,中国对石墨电极的出口管制早有伏笔。2023年,中国就调整了石墨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虽然取消了部分低敏感产品的限制,但保留了高敏感石墨物项的管制。 到了2025年,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明确将石墨等战略性矿产纳入特殊保护范围,强化了出口管制。 同时,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还部署了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的专项行动,防止石墨电极通过非法渠道流向国外。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7月,日本对中国石墨电极征收95.2%的反倾销税,表面上看是日本在搞贸易保护,实际上也反映出他们对中国供应依赖的焦虑。 日本的钢铁企业如SECCarbon、东海碳素,早就因为中国出口收紧而叫苦不迭,只能拼命游说政府加税保护本土产业。可加税又能怎样?日本自己生产不了高质量的石墨电极,最终还是得乖乖从中国进口,只不过成本更高了。 对中国来说,收紧石墨电极出口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石墨电极作为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中国在石墨电极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要是不加控制,很可能被其他国家卡脖子。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供应链重组,试图减少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美国国防部甚至拨款3500万美元支持国内稀土分离技术的研发,日本也在研究深海稀土开采技术。既然他们想摆脱依赖,中国自然要提前布局,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中国也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出口,而是通过严格的许可制度进行管控。根据2025年的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石墨电极被明确列入需要许可证的货物清单,出口企业必须向商务部申请许可才能放行。 这就意味着,就算外国企业想买,也得经过层层审查,能不能拿到许可还得看中国的脸色。这种精准打击的方式,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和其他国家的直接冲突。 从长远来看,中国收紧石墨电极出口是一招妙棋。它不仅能保护国内资源和产业优势,还能在国际谈判中增加筹码。西方国家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就得自己建生产线、搞技术研发,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澳大利亚虽然计划投资73亿澳元发展稀土产业,但技术和成本都比不上中国,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竞争力。日本就算加征反倾销税,也解决不了国内产能不足的问题,最终还是得求着中国松口。 这事儿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掌握着许多关键资源和技术,想要和中国脱钩,无异于自断经脉。 与其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如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毕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谁也离不开谁。 总的来说,中国这次收紧石墨电极出口,比稀土还要厉害。它直接冲击了全球钢铁和新能源产业,让依赖中国供应的国家叫苦连天。这也再次证明,在关键资源和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中国对战略资源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全球工业格局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那些还想在产业链上卡中国脖子的国家,可得好好掂量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