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花5296万美元当接盘侠,宣称能对抗中国影响力,几个菜喝成了这样 据《印度时报》、斯里兰卡《每日镜报》等媒体报道,印度国有造船巨头马扎冈船坞有限公司(MDL)近日宣布,将以约5296万美元收购斯里兰卡最大船厂——科伦坡船坞有限公司(CDPLC)至少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这是MDL首次进行海外并购,也是印度政府宣称的重要“战略投资”。 印媒评论称,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印度在印度洋的存在感,还能对冲中国在斯里兰卡的影响力。 然而,如果从中印在地区的实际影响力来看,这种所谓的胜利,显得颇为勉强,甚至可以说滑稽。 实际上,印度就是个接盘侠,斯里兰卡经济崩溃,科伦坡船坞连年亏损,日本原大股东尾道造船选择退出,留下一个急需资金和技术的烂摊子。 注意,不只是要钱,还要技术。 这不巧了吗,印度恐怕想的是,我这也没什么高超的技术,我来当接盘侠,就是指望你提供技术的啊。 所以印方才能以不到5300万美元的价格接手控股权。 接盘之后,印度一方面向内宣称开拓南亚造船新阵地,另一方面则向外渲染“围堵中国影响力”的地缘战略意义。 然而,这种叙事事后包装出来的,因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填坑式收购”,所以需要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让印度上下都认为钱没白花,甚至花得很划算,5000多万美元,就能抗衡中国,你就说牛不牛吧。 但问题在于,过去十几年,中国早已在斯里兰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港口建设、基础设施渗透和金融影响力布局,比如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口城,乃至电力、公路、电信等多个领域的直接投资。 相较之下,印度接手的CDPLC不过是一个连续亏损、急需重组的维修型船厂,既不掌控港区,也不具备物流中转能力,更谈不上什么地区枢纽。印度以为买下它就能与中国分庭抗礼,未免太高看了自己。 更令人侧目的,是印度在舆论上的战略膨胀。 自家买了别人不要的股份,还得出抗衡中国的结论,这种行为只能说是典型的战略自嗨。从成本、能力到地缘结构,印度此举都谈不上抗衡,完全是自娱自乐。 总结来说,印度高调收购科伦坡船坞,更多是为了满足内部强国叙事的需求,而非真实具备与中国竞争区域话语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