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股神”巴菲特宣布退休,而他的一则大胆预言,引发全球轰动!他说:“20年或50年后,日本和美国都将更强大!”那么中国呢?巴菲特接下来的一席话,更是语出惊人…… 巴菲特对日本的青睐早已不是秘密,自2020年起,他连续五年增持三菱、三井等五大商社的股票,持股比例从最初的5%逐步提升至2025年的近10%。 在东京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他直言日本是"被低估的价值洼地":企业治理改革让五大商社的ROE从个位数提升至15%以上,机器人产业全球占比超60%的技术优势,以及日元融资成本仅0.5%的资金红利,都让他坚信"日本将在20年内成为亚洲创新中心"。 这种信心在2025年进一步升级,伯克希尔与五大商社达成协议,允许其持股比例突破10%上限,未来可能深度参与日本氢能基建和半导体材料供应链。 相比之下,巴菲特对美国的看好更像是一种信仰。在股东大会上,他反复强调"美国的经济韧性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苹果公司842亿美元的持仓市值,可口可乐百年不倒的品牌护城河,以及每年投入超60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都让他相信"即便经历10次危机,美国仍会是最后的赢家"。 面对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导致的一季度利润暴跌14%,他罕见地批评"将贸易当武器是战略错误",但转头又增持了3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用行动诠释了"对美元信用的矛盾心理"。 轮到中国时,巴菲特的态度变得耐人寻味。他一方面承认"中国年轻人生活在千年未有之机遇期",并以2003年投资中石油获利7倍、2008年押注比亚迪赚超10倍的案例,印证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但另一方面,他在2024年悄悄减持了比亚迪1.2亿股,将持股比例从20.49%降至19.02%,理由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50%后增长斜率放缓"。 这种矛盾在股东大会上进一步显现:他既称赞"中国基建能力全球罕见",又直言"地方债务和人口老龄化是必须跨越的两座大山"。 更值得玩味的是,伯克希尔2.5万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中,仅有不足5%配置在中国资产,远低于日本的18%和美国的72%。 实际上,巴菲特的中国观始终带着价值投资者的理性。2014年他接受央视采访时曾预言"中国将成为美国最大投资方",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让他的布局趋于保守。 2025年股东大会上,他特别提到"中国需要在数据安全和市场开放之间找到平衡",这与伯克希尔2023年退出某中国云计算项目的决策不谋而合。 不过他并未完全放弃,仍保留着对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观察仓位,等待"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共振时刻"。 这位经历过13次经济危机的老人,用退休前的预言勾勒出一幅全球经济版图:日本在精细化管理中重塑竞争力,美国在创新迭代中维持霸权,而中国则在转型阵痛中寻找新动能。 正如他在告别演讲中所说:"投资不是预测天气,而是判断季节。"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将14亿人口的市场潜力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或许才是回应股神预言的最佳方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