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列火车上,音乐家王莘突然大哭不已,乘客都以为他“神经病”,但王莘毫不在意。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的“不正常行为”,让一首传世佳曲诞生了。 王莘,1918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普通人家,家里不富裕,但文化氛围浓厚。父亲是村里的教书先生,母亲靠刺绣养家,家里常飘着民间小调。他从小就爱音乐,尤其是拉二胡,跟着妈妈哼唱长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岁的他加入新四军,用歌声给战士们鼓劲儿。战争结束后,他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跟着贺绿汀这样的大家学音乐,把中西风格揉在一起,慢慢有了自己的路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去了天津做音乐老师,想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1950年9月15日,王莘从北京出差回来,坐火车回天津。几天前,他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国庆前的热闹场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人群挥着小旗,笑声不断。那股浓浓的爱国劲儿深深打动了他,火车上,他脑子里突然冒出几句歌词,越想越激动。他想赶紧记下来,可翻遍包包只找到车票和零钱,没纸!情急之下,他捡起座位旁的一个烟盒,撕开空白面,用钢笔在膝盖上写。写着写着,眼泪就下来了,越写越哭,最后哭得收不住。乘客们都看傻了,但他一点儿不在乎,只顾着抓住那股灵感。 回到家,王莘把烟盒上的草稿拿给妻子看,两人连夜改歌词、词调曲,硬是把《歌唱祖国》这首歌弄出来了。可投给《天津日报》时,编辑嫌歌词太直白给退了稿。王莘没泄气,自己掏钱印歌片,走街串巷教人唱。他跑学校教孩子,进工厂跟工人一起唱,慢慢地,歌声传开了。1951年,北京电台播了这首歌,一下子火了。中央文化部找到他,周恩来亲自批示推广,毛泽东听了也夸好。从那以后,这歌成了庆典必唱曲,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神舟五号发射,都能听到它的旋律。 《歌唱祖国》歌词简单却有劲儿,旋律激昂又深情,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样的句子,唱出了新中国的自豪。“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又让人对未来满怀希望。这首歌不光是音乐,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大场面都能勾起大家的爱国心。王莘晚年拿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但他一直很低调,默默教音乐。2007年,他在天津去世,享年89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音乐的力量真不小,能跨越时间,点燃人心。 王莘能在退稿后坚持推广,靠的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啥背景,也没资源,就凭着一腔热情,把歌传遍全国。他的努力没白费,《歌唱祖国》成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后来,这歌还被选进教科书,孩子们从小就会唱。王莘用音乐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也让后人看到,一个普通人也能干出不普通的事。他的经历接地气又励志,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这首歌能火,不是因为它多花哨,而是因为它真。写它的时候,王莘满脑子都是天安门广场的场景,那种自豪和感动全在歌里。每次唱起来,都能让人想起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激动劲儿,还有对未来的盼头。王莘用他的泪水和才华,把这份感情变成了音符,留给了所有人。他的故事不光是音乐史上的传奇,更是爱国情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