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
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么跑来的?2025年3月中旬,一段视频在网上传开,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画面里,一位金发碧眼的乌克兰女性对着镜头满脸委屈,嘴里反复念叨着在中国赚钱太不容易,必须工作才有收入。不像在德国时,什么都不用干每个月也能拿到550欧元。这位叫安娜的女士,已经两年没正经工作过了。在德国的日子里,政府给的补贴足够她生活,房租不用操心,连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花钱。她揣着这样的期待来到中国,想着这里或许也有一样的好事,可落地没多久就傻了眼,在中国,不管是谁,想吃饭就得干活。刚落脚时,安娜也试着找过活计。奶茶店招人,她去站了几天,从早到晚脚不沾地,算下来挣的钱还不如在德国领的补贴多。又去了家工厂,流水线上的活比较无聊繁琐,她干了两天就打了退堂鼓。手里的钱一天天变少,她对着镜头忍不住抱怨:"哪怕给点基本补贴呢?"她还说,以前总听人说中国家底厚,还以为能轻松过活,来了才发现本地人也得埋头苦干。这段视频一出来,引起了很多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这姑娘太想当然,把福利当成了天经地义,哪有到了别人的国家还要求特殊待遇的道理?还有人翻出她在德国领补贴的视频,质疑她是不是专门来找福利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觉得她刚到陌生地方,语言不通找工作难,有点情绪也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得打破规矩给她发钱。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韩两国对于难民的政策制度完全不一样。德国加入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这些年收了上百万乌克兰难民,每年要为此花几十亿欧元。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给难民发钱,包住房,连看病上学都管。可时间长了,也让一些人养成了依赖,就像安娜这样,两年不工作也能过活,自然觉得这样的日子本该如此。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咱们不是那个公约的缔约国,从法律上来说,没有接收和安置难民的义务。而且中国一直讲究“劳动创造价值”,就算是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也更愿意给他们找工作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发钱。就像老话里说的“授人以渔”,教会别人怎么挣钱,比直接给钱更管用,能让他们真正站起来,而不是总想着靠别人。如果外国人在中国遇到特殊困难,比如临时没地方住,生病了需要治疗,相关部门会提供短期的紧急救助。但这只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可能像德国那样按月发补贴。毕竟中国的社会福利,像最低生活保障、住房补助这些,主要还是给本国公民的,极少数有特殊身份的外籍人士才能享受到。安娜能进入中国,大概率是拿着旅游或者商务签证来的,并不是以难民身份。这些年,有不少外国人通过正当途径来中国工作,学习,他们学着说中文,找份正经工作,有的还在中国成了家,过得挺好。可安娜不一样,她没想着先学好语言,也没打算踏踏实实找份工作,反而觉得中国“应该”像德国那样养着她,这种想法显然和中国的国情合不来。最近这些年,全球难民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每个国家都在想办法找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德国那些欧洲国家,最近也在反思自己的高福利政策,议会里都在讨论要不要收紧福利措施。毕竟一直这么花钱,财政扛不住,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是长久之计。在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是哪国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都得先了解当地的规矩,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国从来不是什么“慈善机构”,但也不会对真正有困难的人视而不见。只是咱们帮助人的方式,更注重让人学会自己站起来,而不是一直扶着。安娜的故事,反映了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也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勤劳致富”这个道理,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通用的。想靠着“白嫖”过日子,在哪儿都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