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第3轮经贸会谈正式结束了。根据中方对外发布的消息,此次的最大成果应该是——中、美达成了为期90天的“休战协议”。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首先本次磋商所达成的共识,恐怕比前两次都要“有限”。双方应该是把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都放上了谈判桌,比如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进口问题,但这些问题过于复杂,不可能在一天半的时间之内得出答案。因此,双方可能最多是磋商,但难以达成共识。财长贝森特刚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批评了中方对伊朗的石油进口问题,显然在这一点上双方观点有差异。 正因为如此,李成刚代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才提到,双方进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交流”。显然围绕这些重大议题和核心关切,双方应该都说开了,但能否解决、如何解决,恐怕留待未来的经贸磋商来完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超出了经贸问题,而是涉及到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宏观议题,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说到底,这一次达成的具体协议就是——“双方将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从8月12号到11月12号”,中、美将继续暂缓对彼此的对等关税。其中美方对中国征收的,就是最初的34%-24%=10%,再加上20%的芬太尼关税,最终是30%。而中方对美方征收的,则是34%-24%=10%。继续维持之前的关税水平。 这90天的休战协议,应该是到11月12号截止。有趣的是,根据外界评估,在10月底到11月初的韩国APEC峰会前后,中、美有可能实现首脑会晤。因此在那次的会晤上,恐怕会对90天后的中、美经贸关系,做出最终的拍板定案。因此在10月底之前,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可能还会有1~2次的接触,从而为最终的贸易框架搭建基础,并解决主要的核心分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的瑞典磋商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标志着双方开始从危机管控转向贸易框架搭建。#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