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新一轮水电设施建设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以来,短短五天的时间,波澜随起,尤其是在作为雅江下游邻国的印度,这一事件可以说引发了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于这一举动,印度国内的声音可谓五味杂陈,既有能够理解的声音,也有反对的低语不绝于耳,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矛盾的氛围。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措施,于是抓住了边境会晤机制的机会,急忙安排与中国的会谈,旨在能够坦诚沟通,面对面解决一些关乎双方利益的边境问题。为了推动交流,7月23日,中国外交部对外发布了一条消息,证实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外交接触。中国边界和海洋事务司的司长洪亮,与印度外交部东亚司的联秘戴国澜,在新德里共同主持了“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的第34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两国的外交、国防、移民等多个部门的代表齐聚一堂,就若干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讨论。包括划界谈判、边境管理、机制建设以及跨境交流与合作等话题均在讨论之列。双方高度评价了去年以来在边境局势管控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一致同意继续保持外交和军事的沟通渠道,以期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据悉,根据中印边境协调机制的安排,两国通常每年召开两到三次的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选择在雅江水电项目开工后的这个敏感时刻召开新一轮会议,既是为了巩固在上半年达成的边境共识,也表明印度对雅江水电建设及其下游水利影响的关切,渴望通过对话来获取信息和安抚情绪。
从这次会议的成果来看,双方在坦诚的沟通中获得初步共识,明显优于一些欧美和印度媒体对雅江电力工程的负面炒作与臆测。通过这种直接磋商,印度方了解到了中国在水文、防灾等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并就相关数据分享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这一进展无疑增添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同时,就在双方磋商期间,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了会面。唐勇胜作为总理莫迪的亲信和知华派的代表,其与中国代表的会谈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莫迪政府对增进与中国联系的意愿,暗示着印度愿意进一步增进相互之间的接触和理解。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外交部也公开确认,恢复了中国公民赴印旅游签证的申请。此举彰显出印度在努力加快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进程,试图逐步淡化两国间的分歧。
尽管印度表现出缓和分歧的姿态,但从以往莫迪政府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的变幻莫测和投机取巧来看,这样的态度并未实质性地改变其根本立场。更可能的是,在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压力时,印度进行的一次权衡和阶段性调整,以证明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因此,长期以来稳定的对华政策,可能是印度所需要的一个战略方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