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女子把年迈无法自理的父亲接到家里照顾,结果无意中发现,父亲原本存在银行里的62万元已经被哥哥偷偷取走了,连父亲的金首饰也不见了踪影,她越查越气,发现连母亲去世后6.3万元丧葬补助也被哥哥私自拿走了,没有经过家里人任何同意。 这些事情彻底把她惹毛了,她觉得哥哥作为监护人,非但没有尽到该尽的照顾责任,反而在打父母的钱的主意,简直太过分了,于是,她一气之下把哥哥告上法庭,请求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这起案子表面看,是兄妹俩为争财产和父亲的监护权闹上法庭,但实际上,背后藏着的是很多家庭在照顾老人时,常见的信任危机和财产管理上的漏洞。 在庭审中,巫某提交了详细的银行流水记录,明确指出哥哥,在没有征得任何家庭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将父亲名下的62万元资金转走。 她认为哥哥并没有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不仅没照顾好父亲,还疑似利用便利来侵占父亲的财产。 面对指责,哥哥则坚决否认,他说,父亲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日常生活离不开人照料,这些年来基本都是他和家人在照看,还垫付了不少医疗和生活开支。 他还称,是妹妹强行把父亲接走,并故意阻止他探望,严重影响了父亲的情绪和家庭关系,至于资金转账,他强调是父亲本人授权让他代为保管,绝无占为己有的行为,至于金首饰的丢失,他表示并不知情,也从未拿过。 双方各执一词,矛盾的核心就在于:哥哥有没有滥用监护人身份,侵占父亲财产;而父亲本人是否有清晰的意识,能否对财务处理作出有效授权。 法院经过调查,重点审查哥哥是否“严重损害”父亲权益,虽然银行流水显示钱被转了,但不能直接证明哥哥侵占,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哥哥对金首饰存在偷盗行为。 最后,法院驳回了巫某的诉求,认定哥哥的管理虽有问题,但没达到撤销监护人的法定标准。 判决体现了法律对撤销监护资格设有较高门槛,同时也考虑到了哥哥长期照顾父亲的事实,选择维持现状。 不过,这个判决虽然法律上给出结果,却让人觉得情理上不太说得过去,哥哥的行为如果确实有问题,这样的判决可能让他继续控制父亲的财产。 更关键的是,父亲精神不好时的“知情”,到底有多可信,也成了疑问。 这起事让人感慨,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也暴露了家庭财产管理的不透明,哥哥把父亲的钱转自己账户,没有家人监督,也没沟通,这种“操作”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信任破裂。 要避免类似情况,家人得提高法律意识和收集证据,巫某如果想争取权利,还得拿出更强的证明,比如父亲当时精神状态的专业鉴定,或者哥哥挪用钱的直接证据。 但比起事后打官司,更重要的是事前防范,家庭在监护时,要保持财产公开透明,多沟通,最好用书面协议明确钱财管理和探视权。 信源:裁判文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