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东北失去的出海口,都在俄罗斯的手中。俄罗斯宁愿守着远东的一片荒凉,也不愿让这片土

东北失去的出海口,都在俄罗斯的手中。俄罗斯宁愿守着远东的一片荒凉,也不愿让这片土地回到中国的手上。   最近,俄罗斯将海参崴港口开放,允许其作为中国内贸货物的跨境中转口岸。   这一举动,看似是一种善意的姿态,但要真正理解其深意,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一百多年前那段沉重的历史。   在1860年之前,海参崴还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它被中国人称作“崴子”,一个天然的优良港湾,是中国东北面向日本海的重要门户。   但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这片土地连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区域,都被迫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从此,它被赋予了一个充满野心的新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   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已是风雨飘摇,根本无力与北方的沙俄抗衡。   但即便是在那样屈辱的年代,也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清朝官员吴大澂,就是那个敢于在困境中据理力争的代表。   他奉命勘定边界时,深知条约难以推翻,但他没有放弃,他带着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在冰天雪地里一步步丈量,最终硬是从俄国人手中争回了图们江下游的通航权。   但我们要清楚,远东在他们眼中是太平洋战略的基石,海参崴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所以想要他们主动归还是很困难的。   但武力可以改变疆界,却无法抹去历史的印记。   这片土地上残存的清代石碑、民间流传的记忆,都是中华文明曾在此扎根的证明。   对此,他们真正担心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种历史和文化的联结会重新被唤醒,从而动摇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根基。   这种深层次的忧虑,直接导致了今天远东地区发展的困境。   按理说,与经济充满活力的中国东北合作,是振兴当地经济最快捷的途径,但现实中,俄罗斯却宁愿让远东经济停滞,也不愿向中国资本和影响力真正敞开大门。   所谓的合作项目,一旦触及管理权等核心问题,他们便会立刻变得警惕。   他们不是不明白合作能带来财富,而是害怕在财富涌入的同时,中国的文化和影响力会随之渗透,最终改变当地的格局。   因此,这次开放海参崴作为中转港,更像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策略。   对中国而言,这确实为东北的货物南运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通道,降低了物流成本。   但这是一种“借来”的便利,港口的主导权、航线的调度权,依然牢牢掌握在对方手中。   这条通道的稳定性,完全取决于对方的意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这并非一个能够长久依赖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种现实条件下的权宜之策。   只有我们自己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论列表

李有林
李有林 2
2025-07-18 13:25
俄能用武力抢很好,把台湾解放,南海搞定,就直接把大毛抢走的再抢回来就是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