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几天后陈毅来看彭德怀,这是下庐山后第一个来看他的高级领导。 庐山之行后,陈

几天后陈毅来看彭德怀,这是下庐山后第一个来看他的高级领导。

庐山之行后,陈毅是第一个登门探望彭德怀的高级将领。往日陈毅来访,未进门便已闻其爽朗笑声,其热情开朗,常使严肃寡言的彭德怀也轻松起来。然而这次,陈毅悄然入室,四川口音中带着沉重,劝慰彭德怀道:“老兄,放宽心,顾全大局要紧!”彭德怀默然不语。

陈毅关切询问彭德怀未来的打算。“务农自耕。”彭德怀的湖南口音同样低沉,却坚定有力。陈毅建议道:“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多读些书,有些话以后再说。我也该补补课业。”彭德怀颔首表示赞同:“边劳动,边学习,我也是这么想的。” 回家后,彭德怀向妻子转达了这一想法:“你跟杨尚昆同志说说,我目前赋闲,恳请尽快安排一份体力劳动的工作,自食其力,也能兼顾学习。”

彭德怀常自嘲“性子耿直,常与人摩擦”,甚至戏称自己是“高山上的清洁工”。这看似粗犷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对事业、对战友无比忠诚热忱的心。他的一生,饱经磨难,从小就与命运抗争。这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元帅,出身湖南湘潭一个贫困的农家,家境贫寒。6岁丧母,两个月后,襁褓中的弟弟也因饥饿夭折。父亲患有严重哮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8岁的彭德怀不得不辍学,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童年生活异常艰辛。为了生存,年少的彭德怀做过各种各样的活计:为地主放牧,在煤矿拉煤车、搬运煤块,还在湘阴参与过堤坝修筑。这些工作又脏又累,微薄的收入难以果腹。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10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其他人家爆竹声震天,而他家却揭不开锅。他和弟弟沿街乞讨,一整天只得到半碗饭和一小块肉。富人们轻蔑的眼神,像刀子般刺痛着幼小的心灵。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彭德怀亲眼目睹了地主对穷人的残酷剥削。高利贷的盘剥,富人们挥金如土,穷人却食不果腹。他逐渐明白,富人的财富是穷人血汗的结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在他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尽管只读过两年的私塾,彭德怀却好学不倦。在湘军服役期间,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从《三字经》、《百家姓》等基础读物,到《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他都潜心研读。他还酷爱阅读《包公案》等讲述清官断案的故事,对包拯等为民请命的官员敬佩不已。1918年,20岁的他创作了《爱惜光阴》和《论立志》两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正气,表达了他要效仿大禹、陶渊明珍惜时间,立志报效国家的理想。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毕生的追求。

晚年,彭德怀常与侄子谈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尤为推崇此句,认为古代仁人志士如此,共产党人更应如此。这亦是他一生的写照。从挨饿受冻的孩童,到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他看不惯人民受苦,看不惯官员盛气凌人。这份情怀,并非虚构,而是从小在困苦中锤炼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火纷飞的时代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面临着新的挑战——从革命转向建设。如何在执政后继续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成为摆在党和军队面前的重要课题。彭德怀的人民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升华。

彭德怀常说:“一个人有什么本事?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马列主义的指引,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他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疾苦,反复强调要继承革命传统,带头艰苦奋斗,以身作则。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从不摆架子,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朴实作风。在他看来,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也要管。

他曾深入东北、西北农村调研,也曾回到湖南韶山和乌石考察。在平江,一位老红军悄悄递给他一首诗:“谷子无人收割,红薯藤已枯萎,青壮年都去炼钢,只剩老幼收庄稼。日子怎能过下去?请您为百姓说句话!”这首诗深深刺痛了彭德怀的心。

在庐山会议上,他将调研情况如实汇报,毫无隐瞒。时间仓促,他干脆给毛泽东写信,将未尽的意见写在信中。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党及时纠正错误,让百姓少受些苦。妻子浦安修曾问他:“你为何一定要写信?不写不行吗?”彭德怀坚定地回答:“这并非写不写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共产党员必须说实话。”

评论列表

大楚
大楚 3
2025-05-25 19:30
彭帅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