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为什么中国人对“废除死刑”非常反感?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句流传千年的中

为什么中国人对“废除死刑”非常反感?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句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训,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共鸣。2024年1月,当"北大弑母案"主犯吴谢宇被执行死刑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叫好声,民众的支持程度之高,仿佛回到了古代围观行刑的场景。这一现象引发了我对中国民众为何对"废除死刑"如此反感的思考。 然而,就在同一年的5月,瑞典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支持废除死刑的文章,结果遭到了中国网民铺天盖地的嘲讽和反对。这两个事件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折射出中西方在死刑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回溯历史,死刑制度的变迁曾在许多国家引发激烈争论。1917年11月7日,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曾通过协议废除死刑,但仅仅几个月后,列宁领导下的政府就恢复了这一刑罚。列宁曾明确指出:"如果对投机倒把分子和强盗不就地解决,苏维埃将一事无成"。在随后的五年间,苏联又经历了两次废除和两次恢复死刑的反复过程,这种摇摆反映了一个新生政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澳大利亚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该国最后一次执行死刑是在1967年,到1985年便正式废除了死刑。澳大利亚废除死刑的理由出人意料地实际——成本太高。一个重犯从20岁关押到80岁,政府需要支付的费用接近天文数字,远远超过执行死刑的支出。 在国际舞台上,死刑问题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论。联合国多次就死刑问题展开辩论,但各国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即使在普遍反对死刑的西方国家中,美国也是一个例外。202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时隔17年首次执行死刑,过程一波三折,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中,当谈及恶性犯罪时,常会听到"杀人偿命"的观念。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澳大利亚,受害者家属对于凶手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已经废除死刑的西方国家,大多数受害者家属对终身监禁的判决表示满意,他们并不追求"以命抵命"。这种反应差异背后,折射出东西方价值理念的深刻碰撞。 中国的死刑制度建立在极其严谨的基础上。普通的初级人民法院无权判处死刑,必须层层上报至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整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需重新审理。执行死刑时,检察院必须全程跟踪,确认罪犯身份和死亡。这套流程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体现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坚持。 然而,西方国家废除死刑的考量中,经济因素往往占据重要位置。以美国为例,将一名重犯处以死刑,政府需要花费超过500万美元。澳大利亚的情况更为明显,其监狱系统没有强制劳动概念,关押一名罪犯年均花费8万澳币。如果将一个20岁的犯罪人员关押到80岁,政府需要支付的费用将远远超过执行死刑的成本。从这个角度看,保留成千上万犯罪人员的生命反而更为"经济"。 宗教信仰对死刑态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美国作为唯一保留死刑的西方国家,其基督教文化异常强势,民众思想较为传统。相比之下,其他已废除死刑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虽表面是世俗社会,但上古宗教影响力已经微弱,民众思维更加现代化。许多白人和左派民众反对死刑存在,认为废除死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这种观念在中国遇到了强大阻力。2024年初北大弑母案判决后,中国民众的反应清晰地表明,他们并不认同西方的这套价值观。中国社会的安全感与惩罚威慑力紧密相连,人们普遍认为,对极端恶性犯罪实施死刑,能够维护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和秩序。 马克龙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废死"的声音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大,但当这种观念传入中国后,往往会被诸多反对声音淹没。这种现象背后,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坚守。在中国人看来,死刑不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即使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根深蒂固的正义观念仍然强韧地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