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起来像是中老年人的专属麻烦,但如今它悄悄潜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尤其是二型糖尿病,和咱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有太大关系。
说到控制血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二甲双胍,这个药在临床上应用得非常广,甚至一度被称为“降糖界的老黄牛”。
可你知道吗?这个“老黄牛”,虽然稳重又省心,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在悄悄偷走你身体里三样非常关键的营养素。

听起来有些意外?很多人吃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从来没意识到问题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手脚开始麻、精神不振、甚至走路都觉得没劲儿,才追悔莫及。那时候才发现,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营养出了岔子。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据可循。身体是一套精密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状况,都会连带影响其他部分。就像你在做饭时忘了放盐,虽然饭还熟了,但味道就是不对劲。
那么,这三种关键的营养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长期吃二甲双胍的人更容易缺乏它们?咱们一个一个掰开来说。

第一个被“悄悄偷走”的,是大家并不陌生的维生素B12。
这个营养素别看名字不起眼,它可是神经系统的“润滑油”。正常人缺了它,可能还没啥明显表现;但对于长期吃二甲双胍的人来说,缺了它,后果可不轻。
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超过4年的人,约有30%以上会出现维生素B12水平下降。而这个维生素一旦缺乏,最先中招的往往是神经系统。手脚发麻、走路发飘,甚至记忆力下降,很多人以为是年龄大了,其实是缺了它。

更可怕的是,这种缺乏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慢慢积累的,一点点把人“拖垮”。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药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二甲双胍会影响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机制,尤其是在回肠这个部位。而肠道就像是“营养搬运工”,搬运工效率低了,身体自然就“吃不饱”。
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是叶酸。
很多人以为叶酸只是孕妇才需要的,其实这是个大误会。叶酸在人体的作用远不止胎儿发育,它参与红细胞的生成、DNA的合成、神经元的修复,是个全能型选手。

而问题在于,叶酸和维生素B12是一对“搭档”,两者相辅相成。如果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的利用率也会跟着下降。长期服药的人,肠道对这些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本身就容易受影响,再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就更明显。
你以为贫血只是脸色差?其实那是身体“缺工人”,红细胞生产不出来了。
而叶酸的缺乏也会带来类似的症状,比如乏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还会影响情绪,出现莫名的焦躁或抑郁倾向。
这让人不禁思考,是不是咱们对这些“微小”的营养素,太掉以轻心了?

第三个“关键角色”是维生素D。看到这,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跟降糖药有什么关系?
其实,二甲双胍本身虽然不会直接“耗尽”维生素D,但这个药会影响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wiederum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与活性转换。再加上现代人晒太阳少,饮食中摄入量又低,缺乏维生素D就成了常态。
维生素D并不仅仅是“补钙”那么简单,它在血糖调控、免疫系统稳定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这对本就血糖不稳定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你长期吃二甲双胍,又常年不晒太阳,可能已经悄悄进入了“D缺乏”的队伍。别等到骨头痛、关节僵硬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人可能会问,三种营养素缺乏,难道就吃点补剂就行了吗?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营养的吸收是个系统工程。你补得再多,如果肠道吸收不了,就像往破桶里倒水,一点用没有。
其次,很多补剂并不是“一吃就灵”。尤其是维生素B12,如果消化道吸收能力差,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单靠口服效果有限。

这就像你明知道车子没油了,但加油口堵住了,再加多少油也开不动。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只是“补”,而是要搞清楚“为什么缺”。
说到底,咱们不能老把健康当成“修修补补”的工程。等问题出现再亡羊补牢,不如从源头上做些改变。
比如,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深绿叶蔬菜、动物肝脏、海产品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哪怕每天早上出门走两圈,也比窝在屋里强。

再比如,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和维生素D的水平,别等身体“报警”了才去管。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很多人服药多年,却从来没告诉医生自己是不是有“手麻”、“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症状。这些看起来小毛病,其实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有人说,吃药是为了控制病,不是为了制造新的问题。但现实却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药物背后的“副作用链条”,不去注意身体的微妙反馈,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另一个坑。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健康交给药物,而是要交给自己。

你可以吃药,但不能只靠药;你可以补营养,但不能不懂营养。真正的健康,不是“吃进去”的,而是“活出来”的。
结尾的时候,不妨回头想一想:
你现在吃的药,是不是已经吃了三年、五年甚至更久?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是否出现了手麻、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小毛病”?
你有没有定期查过维生素B12、叶酸和维生素D的水平?

如果没有,那现在就是重新认识身体的信号灯的时候了。
别相信“药吃下去就万事大吉”的神话,身体从来都不是靠药物维持的,而是靠你对它的理解、尊重和照顾。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2]王旭,张涛,刘玉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对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195-199.[3]李翠兰,程晓峰,周建华.二甲双胍与维生素D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32(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