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125%关税落地后,不到48小时!马斯克公开发声
2025 年 4 月 10 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华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至 125%,这一税率创下全球贸易史上最高纪录。中国商务部次日以牙还牙,将对美关税从 84% 提升至 125%,并明确表示 "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
这场关税战的直接后果是:特斯拉美国工厂生产的 Model S 和 Model X 在中国市场瞬间失去竞争力 ——125% 的关税叠加后,单辆进口车成本激增超 50 万元,迫使特斯拉紧急停售这两款车型。
这场贸易风暴的底层逻辑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承担着全球 52% 的产能,但 67% 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
当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后,特斯拉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美国进口零部件成本飙升;另一方面,中国供应链企业因美国关税被迫转移产能。这种 "双向挤压" 使得特斯拉的全球成本控制体系濒临崩溃。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怒骂“对等关税”是非常愚蠢的政策。
二、马斯克的政治投资反噬作为特朗普 2024 年大选的最大金主,马斯克曾投入 2 亿美元支持其竞选,试图通过政治献金换取政策红利。但当特朗普将关税政策作为谈判筹码时,这位全球首富的政治投资彻底失败。
4 月 7 日,特朗普贸易顾问纳瓦罗公开嘲讽马斯克 "只是个汽车组装商",并指责其反对关税政策 "纯粹是保护自身利益"。这种公开决裂暴露了马斯克在政治博弈中的天真:他以为金钱可以左右政策,却低估了民粹主义对产业政策的绑架。
更致命的是,马斯克的 "政治正确" 与商业利益产生严重冲突。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依赖中国供应链,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却要求其 "去中国化"。
这种矛盾在 4 月 11 日达到顶点 —— 就在中国宣布对美加征关税的当天,特斯拉被迫停售美国进口车型,而上海工厂生产的 Model 3/Y 却逆势增长,一季度交付量占全球 40.75%。
这种 "中国赚钱、美国亏钱" 的格局,让马斯克在政治与商业的钢丝上越走越险。
三、供应链重构的生死时速面对关税高墙,马斯克启动了全球供应链的 "三级跳":
1. 北美突围战
墨西哥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的 "救命稻草"。该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利用 USMCA 协定实现零部件自由流动。中国供应商如旭升集团、拓普集团已跟随特斯拉在墨西哥建厂,形成 "中国技术 + 墨西哥制造" 的新模式。这种布局不仅规避关税,还能将生产成本降低 30%。
2. 欧洲防御战
柏林超级工厂加速本土化进程,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匈牙利建厂,规避欧盟对中国电池的关税限制。同时,特斯拉将欧洲产能向北美倾斜,利用跨大西洋自贸协定转移成本压力。
3. 亚洲游击战
上海工厂将 20% 的出口产能转向东南亚,利用 RCEP 框架下的关税优惠。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则在泰国、越南布局,形成 "第三国生产 + 销往欧美" 的迂回路线。
四、技术革命的破局之道在供应链重构的同时,马斯克押注技术创新实现 "降维打击":
1.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
全固态电池预计 2027 年小规模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较现有电池提升 50%。这种技术突破将彻底改变供应链格局 —— 锂、钴等敏感矿产需求下降,中国在全球电池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将受到挑战。
2. 4680 电池量产提速
4680 电池采用无极耳设计,生产成本降低 54%,产能目标提升至每年 100GWh。特斯拉内华达州工厂已建成全球最大电池回收体系,年处理 20 万吨废旧电池,镍、钴、锂回收率超 92%。
3. 软件生态的二次革命
FSD 订阅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15%,通过软件溢价对冲硬件成本。特斯拉还计划推出 "自动驾驶即服务"(FaaS),将车辆变为移动数据终端,开辟新的盈利模式。
五、行业震荡的连锁反应关税风暴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1. 中国企业的反击战
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在美国建厂,比亚迪在匈牙利布局整车工厂,通过 "第三国生产" 规避关税。这种 "借船出海" 策略让中国企业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从 3% 提升至 12%。
2. 美国的 "制造业回流" 困境
《降低通胀法案》提供 500 亿美元补贴,但本土供应链成熟度不足,导致电池产能缺口达 40%。特斯拉被迫从中国进口电池组件,再通过墨西哥工厂组装,形成 "中国核心 + 北美外壳" 的奇特模式。
3. 技术标准的割裂
中美欧分别推出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全球产业呈现 "技术孤岛" 风险。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电池生产碳排放低于 50kg CO2/kWh,中国企业需额外投资 30 亿美元改造生产线。
六、未来十年的博弈终局这场关税战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层矛盾: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商业领袖的角色正从 "规则制定者" 沦为 "规则适应者"。马斯克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全球企业家在保护主义浪潮中的缩影。
短期(1-2 年)
:关税将导致全球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 10%-15%,市场增速放缓至 12%。特斯拉需通过墨西哥工厂和软件收入维持利润率,而中国车企将加速 "一带一路" 市场布局。
中期(3-5 年)
:区域化供应链体系成型,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市场形成技术标准壁垒。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可能突破,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长期(5-10 年)
: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球合作,关税政策可能向 "绿色豁免" 转型,如欧盟计划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池减免关税,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新机遇。
在这场博弈中,马斯克的选择将成为时代的风向标:是继续押注全球化,还是转向区域化生存?答案或许藏在他转发的 "铅笔寓言" 里 —— 这只看似简单的铅笔,凝聚了全球 54 个国家的智慧与协作。当关税高墙竖起时,真正的破局者,或许是那些能在分裂中寻找新联结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