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美国得知,出300万美元想买断技术,他却转身免费献给国家! 七十多岁的姜向涛蹲在瓜田里,左手扶着苗架,右手攥着铅笔头,在旧笔记本上写得认真: “7 月 12 日,3 号棚甜瓜坐果率 85%,比上周高 3%,浇水时加少量钾肥。” 本子边缘卷了毛边,纸页上沾着泥点,每一页都记满这样的短句, 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在没有实验室、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育出新瓜种的全部 “秘密”。 很少有人知道,这本笔记里藏着 1998 年夏天的一个执念,那年他在自家瓜田除草,发现一株奇怪的西瓜苗,每一节都挂着小瓜,却连一朵雄花都没有。 邻居凑过来看了看,摆手劝他:“这是废苗,留着没用,结的瓜长不大还耗养分。” 可姜向涛没舍得拔,他种了十几年地,摸瓜苗的手感比摸自家孩子的头还熟,“这苗不一样,说不定能成”。 当天傍晚,他搬了个小板凳蹲在田里,开始手工授粉。指尖沾着花粉,一朵一朵往雌花蕊上抹,腰弯得久了直不起来,就用胳膊撑着膝盖歇会儿,直到天黑透才收工,最后只取到一百多粒种子。 次年春天,他把种子全种下去,结果长出来的全是普通瓜苗,亲戚来串门,看到他盯着一地普通瓜苗叹气,忍不住笑:“早说你瞎折腾,这功夫不如多侍弄两亩好地,还能多赚点粮钱。” 姜向涛没反驳,只是把那些普通瓜苗的果实留了种,默默收进布袋子里。 第三年,奇迹真的来了,种下的种子里,几株苗又长出 “一节一瓜无雄花” 的特性。 他更坚定了心思:冬天天冷种不了,就揣着种子去海南,在当地农民的田里租一小块地续作。 缺钱了,就农闲时去镇上工地搬砖,赚的钱全用来买肥料和种子,2000 年台风季,大风掀了大棚顶,他披着雨衣冲进雨里,抱着刚长出来的瓜秧往屋里跑,身上被竹竿划得全是口子,也没舍得丢一株。 就是凭着这股劲,2000 年秋天,他终于育成 “全雌 1 号”, 结的瓜又大又甜,亩产比普通瓜种多三成,性状还特别稳定。 后来的几年,他没停下,又陆续改良出四十多种瓜类品种,从西瓜到甜瓜,每一种都申请了专利,乡邻们慢慢改口,喊他 “姜专家”。 2007 年夏天,美国专家带着翻译找到他的大棚,手里攥着合同,开口就是三百万美元:“你的全雌瓜种技术,我们买断,以后全球只能我们卖。” 姜向涛当时正蹲在田埂上摘瓜,擦了擦手上的泥,只说了一句:“这是咱中国农民自己育的种,不卖。” 拒绝高价后没几年,他做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把自己培育的 23 个全雌瓜种,全部无偿捐给国家种子基因库。 这些种子后来推广到黑龙江、河南、海南等地,种在成千上万农民的田里,光河南一地,每年就帮农民多赚好几千万元。 如今姜向涛还是每天往田里跑,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里总带着洗不掉的泥。有人问他图啥,他指着田里的瓜苗笑:“看着这些种结出瓜,看着乡亲们多赚钱,比啥都强。” 他没读过多少书,却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证明,创新不一定在高楼大厦的实验室里,田埂上的耐心和观察,也能结出好果实,科技成果的价值,从来不是能卖多少钱,而是能让多少人过上好日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用户20xxx81
保密做得真好,都过去15年了连百度都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