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猪油是战略物资?一位退伍老兵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猪油是“战时黄金”,千斤黄金也换不来一斤猪油。 “当年在朝鲜战场,揣块猪油比带块银元管用 ,饿到眼冒金星时,刮一点拌炒面,立马能扛着枪走二里地。” 这是老兵李叔每次聊起打仗,必提的一句话,很多人觉得猪油普通,可在战场上,它的用处比黄金实在多了。 1951 年冬,李叔所在的部队急行军,粮袋被炮火打漏,只剩几包炒面。 天寒地冻,士兵们冻得手都握不住枪,更别说找吃的,这时有人掏出用油纸包着的猪油,每人刮了指甲盖大小一点,拌进炒面里。 “那点油香,一下子就顶饿了。” 李叔说,猪油热量高,消化快,不像干粮得慢慢啃,几口下去浑身就有了劲 ,后来他们靠这点补给,按时赶到了阵地。 不光能抗饿,猪油还特别能存,当时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家家户户都熬猪油,把猪板油切成块,在大铁锅里熬到金黄,滤掉油渣,倒进陶罐里密封好,再裹上棉花防震。 这些陶罐运到前线,哪怕放大半年,打开还是清亮的,没一点酸败味。 可植物油就不行,当时有批菜籽油运到半路,罐口漏了点缝,到前线时已经发臭,只能倒掉 ,战时补给线不稳,这种 “耐存” 的特性,比啥都重要。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猪油还能当 “急救包” 和 “润滑剂”。李叔的战友曾在冲锋时被弹片划伤胳膊,当时医疗物资紧缺,卫生员就用开水烫过的猪油,厚厚涂在伤口上,再用布条包好。 “居然没感染,后来还长好了。” 还有一次,班里的步枪冻得拉不开栓,老兵把猪油抹在枪机上,搓几下就顺畅了,在极端环境里,它比专门的润滑油还好用。 为啥不选植物油?除了不好存,还有个关键:猪油生产门槛低。 当时前线需要的猪油,不用靠大工厂,农村老乡家一口铁锅就能熬,今天熬好,明天就能通过支前队伍送上去。 可植物油得靠榨油厂,一旦工厂被轰炸,就断了供 ,战时这种 “分散生产” 的能力,太重要了。 有人曾问李叔:“要是在战场捡到金条和猪油,你选哪个?” 他想都不想:“当然选猪油!金条不能吃,不能止血,遇到枪栓卡壳更是没用。” 确实,黄金的市值高,可在缺粮缺药的战场上,能让士兵活下去、让装备转起来的,才是真 “硬通货”。 现在再看 “猪油是战时黄金” 这句话,才明白它不是夸张。 战时的物资价值,从不是看能换多少钱,是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抗饿、耐存、能应急、好生产,这几点凑在一起,让普通的猪油,成了战场上比金子还金贵的东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