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对中国的关税暂停将再延长90天。最初的协议定于8月12日到期。 随着8月12日的到期日临近,市场对关税政策的走向充满猜测。卢特尼克的表态为局势带来一定确定性。他在采访中提到,延长关税暂停的决定将由贸易团队和总统共同做出,但根据目前的谈判进展,各方“可能会达成共识”。这种表述既体现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协调机制,也暗示特朗普政府在权衡利弊后倾向于继续暂缓关税对抗。 为什么美国会考虑再次延长关税暂停?这背后有多重现实因素。首先是经济压力的倒逼。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加征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价格指数。 美国商会等机构多次呼吁延长关税暂停,认为这有助于缓解供应链成本压力,避免对本已脆弱的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其次是企业界的强烈诉求。 像苹果、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庞大的产业链布局,关税暂停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通过游说和行业协会施压,成为推动政策调整的重要力量。 此外,中美在7月底的瑞典会谈中取得一定进展,双方同意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并计划在90天后再次会晤。这种谈判势头为关税政策的延续提供了政治基础。 中国对这一动态保持着冷静而坚定的立场。商务部此前多次强调,中方反对单边关税措施的立场是明确的,敦促美方彻底取消包括301关税在内的各种限制措施。 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展现出务实态度,在关税暂停期间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稳定中美供应链。例如,中国海关优化了通关流程,为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等关键商品的进口提供绿色通道,这种“以行动促合作”的策略为双方谈判营造了良好氛围。 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税博弈的走向高度关注。欧盟在经历与美国的关税摩擦后,对中美动向尤为敏感。此前欧盟曾计划对美实施反制关税,但在8月初宣布暂停相关措施,以观察中美谈判进展。 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反映出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谨慎态度。东盟国家则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的同时,又试图通过关税政策分化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合作。 但现实是,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融合已深度绑定,仅2025年前7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就增长了16.6%,这种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得美国的“分而治之”策略难以奏效。 关税暂停的延长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缓冲时间来调整市场布局,加速向高端制造和内需市场转型。 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关税暂停期间加大了对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力度,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120%。对美国企业来说,关税暂缓为它们维持在华供应链提供了可能,避免了短期内的产能转移成本。 像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关税暂停期间实现了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95%,这种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的模式成为跨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典范。 然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90天的延长期只是暂时的缓冲,双方仍需在这段时间内就结构性问题展开实质性谈判。美国可能会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提出更高要求,而中国则会坚持“平等、尊重、互惠”的原则,推动解决美方在农产品采购、金融开放等方面的关切。如果谈判未能取得突破,关税恢复的风险将再次笼罩市场。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摩擦的解决往往需要长期博弈。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才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此次关税暂停的延长,既是对当前经济现实的妥协,也是为未来谈判争取空间。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稳定合作至关重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美贸易摩擦每升级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0.3个百分点。因此,关税政策的延续性不仅关乎两国利益,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在这场复杂的经贸博弈中,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韧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多元化市场布局。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8.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38.2%。这种“双循环”发展格局,使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更具弹性。 展望未来,中美关税政策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如果美国能摒弃单边主义思维,以平等姿态与中国对话,两国完全有可能在贸易平衡、技术合作等领域找到共赢路径。反之,若继续坚持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会损害两国经济利益,也将削弱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领导力。 卢特尼克的表态为当前的关税僵局带来一丝曙光,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接下来的90天,将是中美双方展现智慧和诚意的关键时期。世界正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