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郝天娇通讯员王佳讯)在临空港食品科创中心5楼的展示间里,黄鹤楼模型、蒜鸟摆件、孙悟空手办等细节生动、颜色鲜艳的作品整齐陈列。眼前这些摆件,都是由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这个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通过一层一层地堆积材料,把计算机里的三维模型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体。
这些3D打印件来自武汉聚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印科技),这个最初靠集市摆摊赚下“第一桶金”的校园团队,如今已将产品卖到海外。
上个月,聚印科技售出了成交额100多万元、总重量20余吨的3D打印耗材产品,销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并上线亚马逊、ebay等海外线上购物平台。
“这些耗材是从玉米淀粉中提取出的高分子材料,可快速降解,对环境很好,很环保。”公司总经理雷臣今年24岁,目前就读武汉轻工大学,是机械专业的研究生。
聚印科技的前身是学校的一间工作室。两年前,在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朱文利教授的带领下,3名研究生组建了“轻创3D打印工作室”。
雷臣回忆:“最开始我们只是想把学到的技术实践一下。”他说,团队成员将3D打印的文创产品拿到黎黄陂路等商圈摆摊试水,市场反响出乎意料。
前年春节,团队将3D打印的“中国龙”拿到归元寺庙会摆摊,成为热销产品,引来围观。“小的龙需要约6小时打印,大的则要12小时。我们边打印边售成品,4天卖出8万多元。”团队成员余肖慧说,就这样,团队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随着对3D打印市场的逐步深入,团队意识到需要转型。2024年6月,在临空港食品科创中心的支持下,他们开始专注于食品级3D打印材料的研发,经过1年的沉淀,目前聚印科技的3D打印耗材共有9个种类、50多个颜色,价格低于市场同品质产品。
其中,夜光耗材成了聚印科技的特色产品,“这种耗材可以让打印出的东西拥有夜光的特性,我们要在原材料中加入一定的夜光粉,配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调试了半年左右,才有了如今的成果。”雷臣说,“现在国外同行都在对标我们的产品。”此外,他们还在尝试将咖啡渣、海洋回收料等环保材料应用于3D打印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