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这是阳气的底线,也是生命的底线,绝不能失守
中医又叫“岐黄之术”,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岐伯和黄帝。
这部托名黄帝的医学经典,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了《易经》的阴阳五行,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里,讲述了人们应当顺应天时的变化进行调养,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列举了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疾病,说明了调和阴阳对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上古的圣人提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
结合五行学说,天地阴阳衍化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正则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邪阴与风、暑、火三种邪阳。
如果人们屡次触犯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邪气就会入侵身体,这就是寿命折损的根本原因。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执寿而不彰。”
人体的正常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升起而上浮体表来保护肌肤不受风寒,也就是阳气起着推动和温煦的作用。
如果人体的阳气失常,人体就无法正常运转,会出现功能减退、外邪入侵、气血失调和情志低下等问题。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在人体里,内化为精微,可以养神,柔和则可以养筋。
如果阳气失调,皮肤汗孔的开合就会失控,寒气从而趁虚而入,如果滞留在筋脉中会导致佝偻不能直立;如果深入血脉,就会凝滞血气运行从而形成瘘疮;如果滞留在肌肉之间,就会通过经络影响脏腑。
所以,得阳者生,失阳者亡。正常的阳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保持生命能量的根本。
维持人体生命的阳气,分为上、中、下三阳,“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也就是说,下焦的肝肾之阳,是上焦心肺之阳和中焦脾胃之阳的根,也被称为“真阳”、“元阳”、“真气”、“真火”,这是阳气的底线,也是生命的底线,绝对不能失守,一旦肝肾之阳消散,生命随之结束。
阳气不足会导致哪些疾病?
《素问·逆调论》:“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阳气不足,就无法保持体温、推动气血、运化饮食,从而导致虚寒内生,出现畏寒肢冷、腹泻、尿频、宫寒、痛经等症状。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阳气不足,就无法向外保护身体,导致外邪容易入侵,出现反复感冒、风湿痹痛等症状。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过度耗损,就会失去收敛性之力,如熬夜失眠、大喜大悲大怒或忧郁,可导致阳气亢张或郁滞,从而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病症。
阳气过度耗散,必会损及阴精,形成“阳亢阴亏”的恶性循环,如长期失眠的人,会出现口干、盗汗、心悸等阴虚症状,这就是体内的精血、津液不足的表现。
如何守住阳气?
顺应自然,起居有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季,应该早起晒太阳,练习八段锦或太极、瑜伽等运动,以助阳气升发;秋冬季则适当晚起,避寒保暖以固护阳气。
顺应自然,饮食有节,“形寒饮冷则伤肺。”
春夏阳气生发的时候,避免食用过量生冷的东西,如冰冷或海鲜,秋冬收敛阳气时,适宜温补脾肾,可食用生姜、羊肉、山药等进行食补。
顺应自然,不妄作劳,“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平时应该避免过度忧思、恐惧的情绪损耗阳气;多多训练自己“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的平和心态,万事不急不躁,不恐不惧,天塌不下,而自己的身体则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