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美欧达成不平等协议:欧盟忍15%关税,内部骂声一片”——27日,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并肩宣布:美国将对欧盟商品统一征收15%关税,欧盟则承诺三年内对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并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消息一出,欧洲政坛炸了锅,骂声从斯德哥尔摩一路传到罗马。 背后的故事比镜头前尴尬的笑容更刺激。过去三个月,特朗普先放话“30%关税伺候”,再把谈判期限卡死在8月1日。欧盟原本准备了1000亿美元报复清单,却在最后72小时里被德国车厂、荷兰天然气买家轮番施压:订单等不起,库存堆不下。冯德莱恩只好连夜飞赴苏格兰,用一小时“闪电”敲定底线——把30%砍到15%,保住了欧洲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门票,却也把德国车企的关税成本从原本的2.5%硬生生抬到15%。 数字不会撒谎。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刚算完账:仅汽车一项,德国一年就要少赚65亿欧元,GDP蒸发0.15%。瑞典财政部长更直白:“我们出口的机械、家具凭空加15%,订单已经接到取消邮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干脆把协议定性为“严重失衡的让步”,理由是欧盟掏出1.35万亿美元“买平安”,却换不回对等开放。 更扎心的是,美国钢铁50%关税纹丝不动,葡萄酒、药品、芯片的豁免还悬在半空。特朗普转头就暗示“接下来和中国谈”,等于告诉欧洲:今天割的肉只是开胃菜。 为什么欧盟硬着头皮签字?一句话:耗不起。去年美国对欧贸易逆差2360亿美元,特朗普把关税大棒当成提款机,欧盟若硬刚,30%关税落地就意味着德国车、法国酒、意大利机械瞬间失去价格优势。布鲁塞尔智库算过,真走到这一步,欧元区GDP至少再掉0.3%,而德国这个出口发动机可能直接熄火。 于是,马克龙沉默,朔尔茨苦笑,冯德莱恩只能把“15%是最好结果”挂在嘴边,像给全欧企业打一针镇静剂。可针剂里掺的是苦药:欧洲企业主一边担心成本飙升,一边还得琢磨如何把6000亿美元投资和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凑”出来——毕竟欧盟预算一年也就1.1万亿,这1.35万亿的“大单”最后只能摊到成员国和私企头上。 协议墨迹未干,质疑声已四起:美国液化天然气产能能否填满7500亿美元订单?6000亿美元投资会不会把欧洲产业掏空?钢铁关税下一步怎么谈?欧盟内部没人敢拍胸脯,只能先松一口气,再回家吵架。 屏幕前的你怎么看?15%关税到底是止损还是割肉?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 信息来源: 央广网 2025-07-28《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欧盟高官批评:协议严重失衡并损害欧洲利益》 腾讯新闻 2025-07-30《欧洲沦为“经济附庸”?美欧新协议暴露权力失衡现状》 新浪财经 2025-07-30《欧美新关税协议能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