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韦孝宽:一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见证南北朝后期最动荡的岁月!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韦孝宽:一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见证南北朝后期最动荡的岁月!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韦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韦旭为其取名“叔裕”,字“孝宽”。这一出身注定了他与乱世的不解之缘——京兆韦氏是关中望族,自西汉以来便以军功著称,韦孝宽的祖父韦真喜官至北魏冯翊太守,父亲韦旭曾任武威太守,在镇压莫折念生起义中战死沙场。 韦孝宽的厉害在于,他从北魏一路活到北周,把敌人都熬没了,自己还步步高升,最终位极人臣。这可不是一句“命硬”能说得通。 等到他真正独当一面,那已经是西魏宇文泰当家的时候了。那会儿的北朝,真叫一个乱啊!西魏、东魏(后来成了北齐),死掐了几十年。谁不想把对方生吞活剥?一场叫玉璧(今山西稷山西南)的小城保卫战,直接把韦孝宽推上了战神宝座。想想看,公元546年,东魏的高欢,带着十来万嗷嗷叫的精锐,要碾碎玉璧这个小钉子。城里守军才多少?几千人撑死了!兵力悬殊得吓死人。高欢信心满满,觉得这就是场武装郊游,结果呢?被韦孝宽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韦孝宽守玉璧的法子,简直把防御战玩成了艺术。高欢堆土山想居高临下射箭攻城?韦孝宽立马在城楼上加高建筑反压一头。高欢掘地道想掏城墙?韦孝宽在城里横着挖沟引水灌地道,东魏的挖土工都成了地老鼠被水淹死。高欢用巨木猛撞城门?城楼上呼啦啦扔下成吨成吨的松脂麻油膏燃着的大木头,把巨木连带撞车和人一起烧成炭。高欢急红了眼,啥招都使上了,前后围攻六十多天,愣是啃不动这块硬骨头。东魏军队死的伤的,挖地道闷死的,愁死的,躺倒几万人。连高欢自己都气得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归了西。玉璧之战,韦孝宽这一手固若金汤的防守,硬生生改变了北方历史的走向,你说猛不猛? 但话得说回来,韦孝宽这人最神的地方,还不在打仗有多狠,而在于他能平安活到老并且手握大权!想想他侍奉过的老板:从北魏皇帝、西魏权臣宇文泰、再到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周武帝)、乃至后来的北周宣帝宇文赟。这几个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尤其宇文泰那几个儿子,内部夺权就跟家常便饭似的。南北朝那地方,换皇帝比换刀还快,功臣大将脑袋掉的更是数不清。奇怪的是韦孝宽,每次都能稳稳站队成功,从没掉过队。说他是骑墙派墙头草?好像也不是。他该拼的时候是真拼死命。 这里其实藏着个让人琢磨的点:韦孝宽真的只是个“纯臣”,只知听命行事的老实人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他精着呢!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要收拾权臣宇文护那回,这么要命的事,皇帝怕走漏风声谁都不敢信,可偏偏提前告诉了远在边境的韦孝宽让他做好策应准备。这事说明啥?说明韦孝宽在皇帝心里绝对是最核心、最信任的自己人!没点高超的政治站队艺术,没点让皇帝放心的“分寸感”,能做到吗?他对时局的洞察力,对高层心思的揣摩,甚至可能比他的军事天赋还要强。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顶尖人才的生存智慧——光会打仗是莽夫,在权力场中既能办成事又能活下去的才是人精。 韦孝宽出身京兆韦氏,纯纯的汉人士族高门。可他却一辈子在替鲜卑人(或者说鲜卑化的军事集团)打工,尤其宇文家族还是根正苗红的鲜卑军事贵族。他在战场上杀的,很多时候也是同在北朝屋檐下的其他汉人军队(比如东魏/北齐也有很多汉将和汉兵)。有人说这就是典型的汉人“精英”代表,为维护自己在政权中的地位,不惜为外族效死力。讲这话有点苛刻,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在那个民族融合与冲突极其剧烈的年代,个人的身份认同本就撕裂。韦孝宽的忠诚对象,或许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民族标签,而更倾向于他归属的“关陇军事集团”这个实际的政治利益共同体。他能成功,也恰恰因为他融入了这个核心圈子,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生存策略还是某种意义上的背弃?很难下个简单的结论。 #北魏东魏将军# #北魏孝文帝# #北魏东魏将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