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0年,北京通县卫成区警卫三师的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死了,他54岁,是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亲弟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学思) 张学思,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他生于奉天大帅府,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四公子,含着金汤匙出生,本该是戎马一生的将门虎子,然而,他却偏偏选择了一条与家族截然相反的道路——投身共产党。 张学思的人生起点,是无数人遥不可及的终点,童年记忆里,父亲张作霖带着他和兄长们检阅奉军,那种权力和武力的震撼,在他心里埋下了带兵打仗的种子。 可进入中学后,新思想的浪潮冲刷着这位年轻少帅的头脑,张学思开始琢磨“富国强兵”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自己组织“进学会”,跑上街头参加五四运动游行。 真正的转折点,是1928年那声巨响,父亲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国恨家仇让他第一次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狰狞,大哥张学良接掌东北,搞了一系列改革,张学思曾看到一丝希望,但改革很快昙花一现,让他彻底失望。 张学思意识到,靠旧军阀那套修修补补的路子,救不了中国,于是,他下定决心“自谋出路”,并在1933年4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大帅的公子到一名秘密党员,身份的转变带来了特殊的使命,党组织看中张学思的背景,派他去做东北军的“兵运”工作,说白了,就是去“策反”自家部队,想把这支力量拉出来,组建华北的工农红军。 张学思也曾利用大哥的关系,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谁知西安事变爆发,他这个“特殊学生”也被国民党抓了起来,幸好不久获释。 抗战全面爆发,张学思再也按捺不住,他想上前线,1938年,他在汉口见到了周恩来,主动请缨,想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拉起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周恩来很欣赏他的魄力,表示支持。 可现实远比计划复杂,张学思辛苦组建的训练班骨干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部队就在战场上被打散了,想在确山组建新四军支队,又因国民党的破坏而流产,接连的挫败没有让他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信念。 几经辗转,1938年10月,张学思终于抵达延安,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这次会面,让他彻底融入了革命的大家庭,从抗大毕业后,他被派往冀中军区担任参谋处长,在这里,他不再是“张公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指挥员。 张学思参与指挥攻克石佛镇,在日军残酷的“五一反扫荡”中,他作为参谋长,帮助部队一次次跳出包围圈。 尤其是在带领冀中军区主力穿越日伪130多里封锁线的突围中,张学思缜密的侦察和周详的计划,让5000人的队伍毫发无损地与主力会师。 事后,彭德怀在欢迎大会上当众点名表扬了张学思,这对他来说,是比任何军功章都珍贵的认可。 抗战胜利,历史又把张学思推回了他人生的起点——东北,不过这一次,他是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回来接收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他出任辽宁省主席,向东北父老乡亲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的阴谋。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玩笑,当年他父亲统治过的地方,现在由他来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民政权,在决定南满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临江会议上,面对“放弃南满北撤”的意见,张学思与陈云等人一道,力主坚持斗争。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组建人民海军的任务迫在眉睫,周恩来看准了张学思,把创建海军学校这个开创性的重任交给了他,于是,张学思脱下陆军军装,一头扎进了蓝色的海洋事业。 从选址、招生到教学,张学思亲力亲为,创办了大连海校,为人民海军培养了第一批宝贵的人才。 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他作为海军负责人之一,与张爱萍共同指挥,他果断下令鱼雷快艇出击,一举击沉敌“太平号”军舰,为我军夺取制海权立下大功,凭借赫赫战功,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逐步升任海军参谋长。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政治风暴,让张学思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特殊年代爆发后,一顶“特务”的帽子,就这么荒唐地扣在了这位开国将领的头上,他被秘密关押,写给周总理的申诉信也被扣下。 在审讯中,张学思敏锐地意识到,对方的目标不只是他,更是想通过他这块“敲门砖”,去诬陷周恩来等更多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保护党和同志,张学思在残酷的折磨下守口如瓶,不出假证。 1970年5月29日,在经历了近三年的摧残后,张学思被迫害致死,年仅54岁,直到特殊团体覆灭后,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过问下,这位从将门走向革命,为新中国奉献了一生的将军,才得以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