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9年将军回乡探亲,正好撞上哥哥带着全家外出要饭,当地官员却个个都是油光满面,他大为震惊。 (参考资料:2014-09-14 晋城党史网——开国将帅轶事------侠义尤太忠)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些将军的名字如雷贯耳,而尤太忠这个名字,则代表了一种更为复杂和真实的人性,他的一生,既有战场的金戈铁马,也有和平年代的执拗坚守,充满了看似矛盾却又高度统一的特质。 这种品格的源头,要从尤太忠贫苦的出身说起,尤太忠是河南光山人,小时候穷到只能在牛背上给家里放牛。 可即便如此,村里私塾传出的《三字经》,尤太忠倒骑着牛背听着听着,竟也记了个八九不离十,这种骨子里的聪慧,为他日后朴素又深刻的处事哲学埋下了种子。 而真正塑造尤太忠性格的,是刻骨铭心的饥荒,1959年,他回乡探望病母,看到的却是地狱般的景象,浮夸风盛行,饿殍遍地,两百多人的村子只剩下四十来口,连他的亲哥哥都带全家出去要饭了。 尤太忠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掰成几十份,一家5元地分给了亲友,谁知返回县城时,县长马龙山竟设宴款待,作陪的全是些脑满肠肥的胖子。 一边是饿到面黄肌瘦的乡亲,一边是饱食终日的干部,尤太忠的火气“腾”就上来了,直接掀了桌子走人,对脱离群众的特权行为,他向来零容忍。 这份刚直的脾气,到了战场上,就变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对士兵生命的极度珍视,尤太忠的记性好得出奇,却从不引以为傲,只说是“没有文化逼的,别人用笔记,我用心记”。 因为在尤太忠看来,“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纵队下达的作战命令,他听完就能一字不差地向各团口头传达,分秒不差、方位精准,等文字命令送到时,各团领导一对照,竟无一处错漏。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尤太忠率部死守大雷岗,掩护主力渡河,指挥所就设在距敌仅一公里的地方,一天下来,全旅伤亡两千多人。 刘邓首长亲临阵地,尤太忠急得不行,一边说“是是是”,一边硬是把两位首长拉进了指挥所,刚一进去,一发炮弹就把他头上的帽子给掀飞了,他对士兵的命看得重,自己的命却似乎不太在乎。 攻打榆台失利,面对政委的质疑,尤太忠二话不说,脱下帽子直奔前沿,亲自带队冲锋,最终拿下了城池,自己右腿却被冷枪打穿。 这种“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劲头,贯穿了他的军旅生涯,到了解放重庆时,天降大雨,刘邓首长问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尤太忠在哪?” 王近山说:“部队在街上淋雨,他肯定也在淋雨”,杜义德也打包票:“只要有一个兵在街上,他就不会进房子”,派人去找,果不其然,尤太忠正和士兵们一起泡在雨里。 和平年代,战场上的硝烟散去,可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却丝毫未减,某年,上级指示广州军区排演一出戏,时任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看了剧本,认为严重歪曲历史,坚决不干。 军区政治部的领导觉得难办,尤太忠直接拿过电话打给总政,表示这个戏演不了,即便对方搬出了后台,尤太忠毫不犹豫的拒绝,夫人王雪晨在旁边急得使眼色,小声劝他注意方式,但他却丝毫不惧。 尤太忠对老领导的情义,也带着一股子“犟劲”,1973年,邓小平刚从江西回到北京,尚未完全“解放”,尤太忠听闻后,当天就和苏振华、李达两位将军冒险去看望。 一见面,他立正敬礼,喊了声“政委”,姿态一如战争年代,邓小平不解:“你怎么敢来?” 尤太忠答得朴实:“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看到邓小平抽着纸卷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去后立马托人买了五条中华烟送去。 尤太忠为人处世,最恨的就是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他下部队有个著名的“怪癖”:不先问人,先问猪,到了连队,他张口就问养了几头猪,干部要是答错了,准得挨一顿骂,答少了,是“官僚主义”;答多了,是“弄虚作假”。 一来二去,尤太忠要下部队的消息传开,秘书都会提前打招呼:“人多少没关系,猪一定要数清,少一只不行,多一只也不行”,他用这种土办法,硬是治好了一些单位浮夸的风气。 尤太忠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只要良心不泯,无论身处何位,都会本能地与人民站在一起,与不公和虚伪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