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家称,即使普京消失也无法阻止俄罗斯的扩张主义。
最近,德国军事历史学家科奈普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俄罗斯的扩张基因深植于其历史脉络中,远非普京一人所能左右。
从伊凡三世到苏联时期,俄罗斯的国家建构始终以战争为驱动,这种模式在普京时代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2025年,俄罗斯的国防开支预计达到13.5万亿卢布,占GDP的6.3%,创下苏联解体以来的新高。
军工复合体成为经济支柱,带动了机械制造、物流等产业链的繁荣。
数据显示,冲突期间俄罗斯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了30%,失业率降至3%,企业倒闭率创8年新低。
这种战时经济的“虚假繁荣”,让和平反而成为威胁。
一旦军费削减,依赖军事订单的行业将陷入衰退,引发连锁反应。
普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集中于克里姆林宫,战争状态下,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限制言论自由、压制反对派,甚至将社会矛盾转移到外部敌人身上。
科奈普强调,这种动员机制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即便领导人更迭,继任者也会发现维持战争状态是巩固权力的最有效手段。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干预,不仅重塑了中东格局,还为其赢得了大国地位的话语权。
这种通过军事手段扩大影响力的模式,在乌克兰冲突中再次上演。
即便普京卸任,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复合体、情报机构和地缘政治精英仍会推动类似,因为他们的利益早已与扩张主义深度绑定。
从直接军事占领到混合战争,从能源武器到信息渗透,其手段愈发隐蔽却更具韧性。
这种“柔性扩张”不需要大规模军队调动,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科奈普认为,这种模式的延续性更强,即便政权更迭,官僚体系和战略惯性仍会推动其继续前行。
沙俄时期,即便沙皇更迭,扩张依然延续。
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20世纪的冷战,都证明了俄罗斯对势力范围的执着。
这种国家性格的形成,与俄罗斯横跨欧亚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构成以及长期的安全焦虑密不可分。
即便经历政治变革,这些深层因素依然会发挥作用。
在科奈普看来,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策略。
面对西方制裁和内部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战争成为转移矛盾、凝聚共识的唯一选择。
这种逻辑下,和平反而意味着危机 —— 当军工订单减少、社会动员失效,经济崩溃的风险将彻底暴露。
因此,克里姆林宫必须维持“永恒战争”的状态,才能延续统治合法性。
科奈普的警告提醒世界,应对俄罗斯的扩张主义,不能只盯着某个领导人,而要从制度、经济、历史等多维度入手。
只有打破战争与权力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遏制其扩张冲动。
但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这似乎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你认为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是否会因为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