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近的一番话,为啥让全球舆论炸开了锅?他在美印贸易谈判中公开放话,美国对印度加征多少关税都行,但税率必须比中国低 10 到 20 个百分点。 国际媒体直接用 “菜市场讨价还价” ,来形容印度的外交策略。印度喊了十年 “印度制造”,结果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从 2014 年的 18.3% 跌到 2025 年的 14.7%,连越南都不如。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困境?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差异吸引国际资本,把印度打造成 “中国 + 1” 供应链的核心节点。然而现实却很骨感。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制造业增速仅为 2.1%,创三年新低。 反观越南,2025 年上半年 GDP 增长 7.52%,其中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出口激增 42%,制造业占 GDP 比重已接近 25% 的目标。印度的制造业竞争力不仅输给中国,连东南亚邻国都望尘莫及。 印度制造业的衰落,根子出在政策摇摆和结构性矛盾上。莫迪政府推出的 “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原本是振兴制造业的核心政策,但 750 家签约企业中实际投产率不足 50%。 2024 年制造业占 GDP 比重降至 11.6%,远低于 2014 年的 15%。问题出在哪儿?官僚主义、土地回收、基础设施短板,这些老毛病一直没解决。特斯拉想在印度建厂,结果因为关税谈判僵持不下,至今未能落地。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高关税政策反而把外资吓跑了。印度对进口汽车征收 100% 关税,对电子产品征收 22% 关税,导致跨国企业生产成本飙升。2022-23 财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FDI)暴跌 16.3%,近十年间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富士康、纬创等企业相继撤离,连迪士尼都打算脱手印度业务。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部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跨境并购交易额断崖式下降 92%,外资用脚投票的趋势明显。 莫迪的关税策略,本质上是在中美博弈中投机取巧。他试图通过压低对华关税差,换取美国在产业链转移中的支持。然而,美国的 “对等关税” 政策让印度的如意算盘落空。 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将与印度对美国的关税相等,这意味着莫迪的 “差异化关税” 要求根本行不通。更讽刺的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在 2025 年达到 900 多亿美元,电子、制药等关键行业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 印度的制造业困境,还暴露了其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服务业占 GDP 比重近 60%,制造业却持续萎缩。这种 “倒挂式” 经济结构导致就业市场失衡,近 90% 的劳动力被困在低生产率的非正式部门。 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印度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建筑业、信息技术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 84%。教育投入不足、精英教育挤占资源,使得制造业缺乏技术工人,连本土企业都抱怨 “招不到合格的工程师”。 莫迪的关税谈判,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眼球,但无法解决印度制造业的根本问题。越南通过稳定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新宠。 而印度呢?政策反复无常、官僚主义严重、基础设施薄弱,这些老问题不解决,即便美国真的降低关税,外资也未必敢大规模进入。 莫迪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玩成了菜市场讨价还价,这种策略真的能让印度制造业逆风翻盘吗?当越南的制造业占比逼近 25%,当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持续突破,印度的 “关税牌” 还能打多久? 或许,印度该醒醒了:靠关税优惠吸引外资,不如先把自己的 “内功” 练好。否则,即便美国给了更低的关税,印度也可能只是下一个 “组装车间”,永远成不了真正的 “世界工厂”。你觉得莫迪的策略能奏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