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下图是宋庆龄与美籍医生马海德喝交杯酒的照片,照片拍摄时间是1979年,当年,宋庆

下图是宋庆龄与美籍医生马海德喝交杯酒的照片,照片拍摄时间是1979年,当年,宋庆龄年已86岁,马海德则年70岁。 1979年的一天,北京城里的阳光格外暖和。 宋庆龄端起酒杯,和对面那位满头银发的美国面孔碰了碰杯。 这杯酒里装着沉甸甸的敬意,敬的是眼前这个把半辈子都搭在中国土地上的外国医生——马海德。 要说这马海德的故事,得从七十年前美国纽约的钢铁厂说起。 1908年出生的马海德,打小就晓得啥叫穷日子。 他爹在钢厂里抡大锤,家里六个孩子张嘴等饭吃。 八岁那年闹瘟疫,全家人都躺倒了。 幸亏来了位不收钱的老大夫,愣是把他们从鬼门关拽回来。 这事儿在马家小子心里种下颗种子——长大要当个救命的郎中。 1933年春天,刚从瑞士学成归来的马海德,放着美国的高薪差事不干,偏要往战火连天的中国跑。 上海滩的码头边,他支起个小诊所,成天给码头工人瞧病。 那时候的上海,东洋人的铁蹄咔咔响,国民党的枪声砰砰响,穷苦百姓的哀嚎声就没断过。 就在这当口,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宋庆龄。 要说这宋庆龄看人真准。 1936年开春,她托人给马海德捎话:“陕北缺医少药,您能不能帮着看看?” 马海德二话没说,揣着半张英镑票子就上路了。 这趟陕北之行,原本说好三个月,谁料想他这一去就是五十年。 延安的黄土坡上,马海德头回见识啥叫“小米加步枪”。 八路军的医院连片正经瓦房都没有,绷带都是洗了又洗的粗布条。 可他愣是带着大伙儿,用竹片当镊子,拿蒸笼消毒器械。 头一个瞧的病人来头不小——邓颖超的肺病拖了好些年,马大夫开的方子更绝:拆门板晒太阳! 您还别说,这土法子真管用,晒着晒着病就好了七八分。 要说马海德最绝的,还得数那张能把死人说话的嘴皮子。 他白天给战士瞧病,晚上就教大伙儿说洋文。 新华社的英语广播,就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那些年从外国来的大夫记者,甭管是白求恩还是斯诺,都得先过马大夫这道关。 延安的老乡们都说:“这洋大夫比咱本地人还像本地人。” 1949年开国大典那天,马海德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直抹眼泪。 周总理亲自给他递上中国户口本——这可是新中国头一份外国人的户籍。 打那以后,他带着医疗队跑遍大江南北。 六十年代那会儿,中国大地上最后几个麻风村,就是被他带着人端掉的。 江苏海安的老乡至今记得,马大夫进村不穿防护服,握着病人的手说:“这病能治,信我。” 要说宋庆龄为啥这么敬重他,看看他干的事就明白了。 抗战那会儿,宋先生在香港筹钱筹药,马大夫在延安列单子报需求。 俩人隔着小半个中国打配合,硬是把国际援助的药品棉纱,源源不断送进根据地。 建国后宋先生忙着妇女儿童的事儿,马大夫扑在防疫前线,可俩人见面还是老规矩——先碰一杯交杯酒。 时间来到2020年秋,北京宋庆龄故居办了个特别的展览。 玻璃柜里摆着宋先生送马大夫的德国相机,还有当年往边区送的磺胺药。 最打眼的要数2021年出的那本《大医马海德》,书里记着他救治过的四万多个病人。 马海德基金会这些年也没闲着,光是给麻风病人子女的助学金,就发了不下千万。 老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 马海德这洋大夫用大半辈子证明,啥叫医者仁心不分国界。 从陕北窑洞到人民大会堂,从战地医院到麻风村落,他走过的路比黄河还弯,救过的人比星星还多。 宋先生那杯交杯酒,敬的是悬壶济世的仁心,更是生死与共的情义。 权威信源: 光明日报《马海德与宋庆龄:半个世纪的友谊》 人民政协网《马海德的故事》 人民网《“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马海德与宋庆龄的革命历程与情谊”文物图片展在京开幕》 新华网《“马海德与宋庆龄的革命历程与情谊”文物图片展在京举办》 中国青年报《大医马海德》新书发布会报道 百度百科“马海德”词条认证信息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官网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