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

阳鑫生活 6天前 阅读数 0 #社会
文章标签 ai人工智能律师

当许多人回首二十余载的求学历程,背着沉重的书包,往返于教室与考场之间,挑灯夜战,啃下一本本教科书,最终拿着烫金的学历证书步入社会时,却发现自己仿若置身于陌生战场的新兵,面对求职的重重关卡不知所措,谈及薪资缺乏底气,面对投资茫然无措,更不要说规划创业的蓝图了。

寒窗苦读消耗的不只是青春,还有家庭投入的大量财力,可换来的不过是按部就班的打工者身份。每月看到微薄的薪水入账,不禁会问,为何关乎生存核心的赚钱能力,在教育体系里始终缺失呢?有人将其归结于赚钱的复杂性,认为难以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板。然而,真相远比表面残酷,并非所有学校都不传授财富的道理,而是多数人所处的教育轨道,从一开始就与财富逻辑相悖。

纵观社会群体,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靠出卖时间换取报酬的普通职员,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第二类是以专业技术立身的从业者,如医生、律师,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取收入;第三类是深谙市场规律、玩转资本杠杆的商人,他们在商海的博弈中积累财富;最后一类是掌握规则制定权的群体,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资源分配的走向。不难发现,传统教育体系批量造就的,正是前两类社会螺丝钉,为庞大的社会机器运转提供基本的动力。

这套教育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追溯历史,古代的科举制度,旨在筛选出忠于统治的官员,让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稳固政权的一环。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普鲁士教育体系兴起,将学生打造成适配流水线作业的标准零件,以满足工厂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但时代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重塑工作形态,全球化浪潮加剧竞争,行业红利逐渐消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博士生在送外卖,硕士生找不到工作。即便顶着名校光环,也未必能叩开理想岗位的大门,因为考试分数与赚钱能力,从来就不能简单划等号。

更可悲的是,教育资源的鸿沟早已将人群分隔开来。当普通孩子在补习班反复背单词、刷题、备战考试时,另一群孩子正在课堂上,剖析区域经济发展案例,研究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激活市场。当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公式推导时,他们已经在模拟商战中,学习成本核算与营销策略。当我们还在死记硬背英语单词时,他们已经将其作为沟通全球商业的工具。两种教育路径培养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被训练成遵守规则的执行者,后者则成长为洞察趋势的决策者。等普通学子多年苦读毕业后才惊觉,自己缺失的不仅是赚钱技能,更是对商业世界底层逻辑的认知。

在财富分配的游戏里,努力固然重要,但方向与认知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如果继续困在既定的教育框架内,盲目相信成绩好,未来就好的简单逻辑,终将在时代变革中被边缘化。唯有主动跳出舒适区,深入探究市场规律、资本运作与财富积累法则,才能打破认知壁垒,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破局之路。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不辜负创造价值的人,只看谁能率先掌握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如今到了2025年,经济发展已从快速推进转为掉头向下。在改革开放或加入世贸组织的巨大红利期,读书强化认知,主动跳出舒适圈,去研究市场规律和财富积累法则,还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但现在,原先改变命运的那批人也在大量返贫。特别是人工智能出现后,一个大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十几年所学知识与人工智能相比,差距犹如拳王泰森和幼儿园小孩那般巨大,辛苦耗费十几年光阴、投入几十上百万学到的技能知识,在人工智能面前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现实生活中,权贵靠裙带关系,普通人即便懂得再多道理也无济于事。小商人以前靠信息差赚钱,如今这种信息差红利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下大商人,他们更多靠垄断和资本碾压。所以想通过摆地摊、开店再开连锁店这种勤劳致富,逐步积累资本的方式,目前来看成功几率近乎为零。至于像医生和律师这类专业人才,一直都很吃香,但最专业的医生和律师也比不上AI,因为人的时间和脑容量有限,所以未来这类专业人才也可能逐渐被淘汰,失去工作机会。

而AI注定不是普通人能掌控的,普通人最多只有,有限的付费使用权。在AI背后,真正站着的一定是权力指导下的大资本。所以现在不管读书与否,懂不懂这些道理,结果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在权力制定的规则下,在资本运行的逻辑中打螺丝,从年轻打到老,最后一贫如洗。

总结而言,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生的终点在母亲怀孕时就基本确定了,我们后天的努力或挣扎大概率是徒劳,而且可能会让自己更贫困。所以书本上的很多大道理,包括我今天所说的这些看似荒谬的道理,听与不听,对人生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或许我们真正正确、最省力且对自己最好的做法,就是娱乐至上,混吃等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阳鑫生活

阳鑫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