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南海“出丑”,美海军部长跑到日韩求造船合作,白搭
2025年4月21日,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在南海海域拉开帷幕,美媒称号称这次演习“超级碗规模”,双方兵力超1.4万兵力,并首次引入美军高度机动的“远征舰艇拦截系统”反舰导弹,部署地点选在距离台湾仅142公里的菲律宾巴丹群岛雅米岛,挑衅意味不言而喻。
(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对华威慑”行动,却在解放军海军的有力回应下迅速演变成一出“出丑闹剧”。
演习开始仅两天后,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包括2艘055型万吨大驱、2艘052D型驱逐舰、2艘054A型护卫舰、2艘补给舰及1艘815A型电子侦察船,总排水量约22万吨、携带410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突然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约200海里处,最近时距离菲律宾巴布延岛仅2.23海里(约4公里),以“贴身”方式全程监视美菲军演。
面对中国航母编队的“近距离观摩”,美菲联军的反应耐人寻味。菲律宾军方最初表现得“异常安静”,其海军上校甚至主动为山东舰的出现解释,称中方是在执行“无害”的海上任务。
(山东舰编队)
当山东舰紧贴菲律宾海岸线穿航时,菲律宾向美军紧急求救,希望美方展示所谓“安全承诺”,但得到的回应竟是“中方航行完全合法”。
这一外交辞令背后,是美军在实力对比下的无奈妥协。据观察,在4月23日至25日的三天内,山东舰进行了超过130架次舰载机起降训练(包括70架次歼-15战斗机和60架次直升机),展现出极高的战备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派出的是1975年服役的“尼米兹”号航母,原计划今年退役,这艘“老古董”曾多次出现漏水、管损等故障,其搭载的F-18超级大黄蜂战机平均机龄已达15年,蒸汽弹射器故障率比新型航母高出40%。就这,他们还敢与山东航母编队对抗?
此次对峙揭示了几个关键事实:
首先,中国海军已具备在远海持续部署航母战斗群的能力,山东舰本月第二次前出西太平洋训练,表明中国航母已形成常态化战备巡航能力。
(美军“尼米兹”级航母)
其次,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航母存在日益捉襟见肘,“尼米兹V号此次部署只是为了填补“卡尔·文森”号调往中东后留下的力量空白,反映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力不从心。
最重要的是,美菲精心策划的军演非但未能威慑中国,反而在解放军近距离监视下成为检验中国海军反制能力的“实兵演练”,美军新型反舰导弹系统在解放军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防空导弹面前的实战效果被打上巨大问号。
美国海军舰艇“退役潮”与造船业危机美菲军演中的尴尬表现,只是美国海军实力衰退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美国造船业的全面萎缩与海军舰艇更新换代的严重滞后。
当前,美国海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退役潮”:根据公开资料,“尼米兹”号航母即将退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陆续退出现役,而新一代舰艇的建造速度远远跟不上退役节奏,形成“退多补少”的恶性循环。
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日益稀薄,正如美国驻日大使所承认的:“美军舰队正面临不断萎缩的现实”,由于中东局势紧张加上部分航母需要返港维护,美军不得不将原本在西太部署的航母调往他处,造成该地区的"战略真空”。
(美国造船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程度令人震惊。据美国钢铁工人协会等五个工会提交给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新船订单占比从2000年不到10%跃升至2022年的47%,超过日本和韩国之和;中国一年生产超过1000艘远洋船只,而美国不到10艘;按吨位计算,2014年中国造船总吨位是美国的104倍,到2022年这个数字已扩大至356倍。
特朗普总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远远落后了。我们过去每天造一艘船,现在实际上一年都造不了一艘船”。这种悬殊差距不仅体现在商业造船领域,也严重制约了美国海军的舰艇更新能力。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81年里根政府取消商业造船补贴后,美国造船业迅速萎缩,损失了约4万个工作岗位。冷战结束后,美国产业政策向金融和服务业倾斜,制造业整体空心化,造船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
美国造船成本居高不下,一艘船在美国建造的成本是亚洲国家的两到三倍,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完全丧失竞争力。
美国技术工人断层严重,造船业在薪酬方面难以与其他行业竞争,导致人才持续流失。目前,美国仅剩7家主要造船厂(包括两家外资船厂)能够建造海军舰艇,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1家相比大幅减少。
(特朗普也不得不承认美国造船业的落后)
面对这一危机,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造船业发展。2025年4月9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任何包含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征收高达150万美元的美国港口停泊费,并敦促盟友采取类似行动。
然而,这种“自己不造也不让别人造”的零和思维,不仅无法解决美国造船业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推高全球航运成本,进一步削弱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美向日韩求援的无奈与局限在自身造船能力持续萎缩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东亚盟友日本和韩国,希望借助两国的资本和技术重振本国造船业。
2025年4月,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费兰先后访问日本和韩国,与日本防卫相中谷元会面时明确表示希望日本对美国造船业提供协助。
此前,美国海军部长德尔·托罗也曾造访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和三菱重工等日韩造船巨头,游说它们投资美国闲置造船厂。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甚至提出让日本私营造船厂承担美军舰艇维护工作的构想,以缓解美国船厂的压力。
(美国希望借助韩国造船厂缓解压力)
然而,美国的这一“求援〞战略面临多重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法律层面看,美国《琼斯法案》规定军用舰艇必须在国内建造,外国船厂最多只能参与维修和维护工作,这极大限制了日韩船厂的参与空间。
从经济角度看,重启美国闲置船厂需要巨额投资和数年时间培训劳动力,对日韩企业而言是“光赔不赚的买卖”,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从技术角度而言,美国最敏感的核动力航母与核潜艇的维护只在4个公有海军造船厂进行,这些核心领域根本不可能外包给外国企业。
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严重削弱美日韩合作的基础。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全世界征收10%的相互关税,并对日本和韩国分别加征24%和25%的特别关税。这一政策对日韩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日本汽车业可能因此额外支付高达3.2万亿日元(约210亿美元)的关税,而韩国本就面临政局动荡和经济低迷,高关税进一步加剧了其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日韩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的政治意愿和经济动力都大幅降低。
(关税政策削弱了美国与日韩的合作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日韩自身的造船业也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充当美国的“救世主”。2025年数据显示,韩国造船业市场份额自2016年以来首次跌破20%,仅占全球订单的17%;日本的情况更为糟糕,其全国新接订单量甚至不及中国江苏省靖江市一个县级市,全球份额不足5%。
两国造船业共同面临产能不足、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自顾尚且不暇,遑论拯救美国造船业。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美日韩捆在一起也是白搭”,三国造船业总和仍无法与中国抗衡。
对华遏制战略的内在矛盾与必然失败美国在南海军事行动的力不从心与造船业的衰落危机,从根本上反映了其对华遏制战略的内在矛盾与不可持续性。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强化与菲律宾、日本等国的军事同盟围堵中国;另一方面,其自身工业基础的萎缩又导致这种围堵缺乏坚实的物质支撑。这种“野心与能力失衡”的状况,注定使美国的对华战略陷入战略透支的困境。
从军事层面看,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衰退与中国海军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尼米兹”这样的“老古董”还在进行最后部署时,中国已拥有山东舰、辽宁舰两艘现役航母,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进入海试阶段,第四艘据传已开建。
在舰艇建造速度上,中国海军近年来保持“下饺子”般的列装节奏,而美国海军则不断推迟新舰建造计划。此消彼长之下,在南海、台海等近海区域,中国已建立起对美国的海上局部优势。
(福建舰海试进度越来越快)
从工业基础看,造船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制造业体系与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2025年不仅拿下全球70%的造船订单,更是唯一能够建造所有18种主要船型的国家。
相比之下,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严重,不仅商业造船几乎归零,军用造船也面临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系统性难题。特朗普政府对华征收高额港口费的惩罚措施,不过是面对这种实力差距的无奈宣泄,无法改变中美造船业力量对比的根本趋势。
从战略格局看,美国的零和博弈思维与中国的合作共赢理念形成鲜明反差。在南海,中国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与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在经济领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3.0版谈判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构建起占世界25%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
反观美国,一边要求盟友配合其遏制中国,一边对盟友加征高关税;一边要求日韩协助重振造船业,一边又通过立法限制它们参与核心领域。这种单边主义、利己主义的做法,正在不断侵蚀美国同盟体系的基础。
(中方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结论:霸权黄昏与多极秩序的曙光美航母在南海的“出丑”与美国海军部长跑到日韩“求援”的两幕戏剧,生动展现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进程。
这一进程不仅体现在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上,更深植于工业实力与国家发展模式的竞争之中。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和军事威慑维持其霸权地位时,中国正通过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开放的区域合作,稳步提升自身影响力。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海上强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造船工业基础之上。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都遵循这一规律。今天,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不过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再次验证。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和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发展,却无法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成本过高等结构性问题。而寻求日韩帮助重振造船业的做法,在现行法律框架和产业现实下也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中美西太海上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
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更多中国航母下水服役和美国舰艇退役加速,西太平洋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向中国倾斜。这一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的是两国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根本差异。
对美国而言,与其耗费资源维持注定衰落的霸权,不如顺应多极化潮流,与中国探索共存共荣的新型大国关系;对地区国家而言,则应认清历史大势,避免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牺牲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