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明,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坚决维护

未央秘史 2025-10-24 13:44:34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明,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让英国承担相应后果。这事还得从2018年说起,当时中国花了2.55亿英镑,买下了伦敦塔桥旁的皇家铸币厂旧址,打算在这里建一座新的大使馆,把中国在伦敦分散的外交机构整合起来,打造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外交枢纽。 没人想到,这笔本来看似顺理成章的投资,会在七年后变成一场牵动中英外交的拉锯战,逼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态,要求英方批准新建使馆计划,否则就要承担相应后果。 中国当初买下这块地的算盘其实很实在,当时中国在伦敦的外交机构散落在各处,波特兰大街的大使馆主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才6000平方米,还要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事务,再加上分散在市区的签证中心、文化处等办事点,不仅工作人员往来奔波效率低,民众办业务也得跑断腿——比如留学生要办学历认证可能得去教育处,企业办商务手续又要跑经济商务处,碰上紧急事务更是折腾。 所以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外交枢纽,把所有分散的功能整合到一起,既方便自己办公,也能给在英的华人、中资企业提供更集中的服务,毕竟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每天都有大量的经贸和人员往来需要外交机构支撑。 可谁能想到,这个听起来对双方都有利的项目,一进入英国的审批流程就彻底卡住了,按照英国正常的建筑规划审批,就算是大型项目,从提交方案到最终通过,一般也不会超过两年,可中国这个项目从提交方案开始,就屡屡碰壁。 伦敦市哈姆莱特塔区规划委员会先是以各种理由驳回,有意思的是,当地规划部门出具的专业报告明明明确支持这个方案,说它完全符合英国的建筑政策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可规划委员会就是不按专业意见来,硬是以非专业的理由拒批。 直到后来英国中央政府宣布接管审批,大家才看明白,这哪是审批流程的问题,分明是被政治因素给绑住了手脚。 后来有消息透出来,背后其实有美国在捣鬼,白宫直接警告唐宁街,说新使馆靠近伦敦金融中心,可能存在所谓的“间谍活动风险”,逼着英国不许批准。 这理由简直站不住脚,要知道美国自己在伦敦建的新使馆,2008年宣布计划搬迁,2018年就正式对外开放,耗资12亿美元建了12层的大楼,还围着护城河、装着防弹玻璃,安保规格拉满,英国从头到尾都没提过“安全风险”,一路绿灯放行。 同样是建使馆,美国的项目能10年完工,中国的项目光审批就拖了7年,这双重标准玩得也太明显了。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英国的“双重面孔”,这边拖着中国的使馆项目不放,那边却急着推动自己驻华使馆的重建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还亲自出面催中方,抱怨进展太慢。 中国外交部当时就回得很直接:“为外交馆舍建设提供支持和便利是东道国的国际义务,”这话其实是戳中了英国的软肋,因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里写得明明白白,接受国必须便利派遣国置备馆舍,这是所有缔约国都得遵守的规矩,英国作为老牌外交国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公约的规定,可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七年的拖延,早就让这个项目从“便利工程”变成了“成本黑洞”,2.55亿英镑砸下去之后,除了买地没产生任何实际价值,要是早建成七年,多少华人不用再为办手续奔波,多少中资企业能更快拿到外交支持,这些隐性损失根本没法算。 而且按照中国的规划,这个新枢纽能容纳上千名工作人员,还能设置更大的签证办理区,原来办签证要等4个工作日,整合后说不定能提速,可现在这些便利都成了泡影。 英国国内对此其实也有分歧,伦敦当地的商业团体早就盼着项目开工,因为建使馆能带动周边的就业和商业发展,光是construction阶段就能创造几百个岗位,建成后使馆周边的餐饮、零售也能跟着受益。 2024年工党上台的时候,新首相还说要和中国在贸易、科技领域加强合作,可真到了具体项目上,还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操作,只会让中英之间的互信打折扣。 中国一直没把话说死,从一开始配合英国的审批流程,修改了好几次规划方案,到后来反复沟通,直到七年过去才明确表态要“维护自身权益”,这已经是极大的耐心了。 毕竟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建使馆是天经地义的事,花自己的钱买地,按当地规矩提交方案,却被无端拖延七年,换谁都受不了。 现在林剑发言人的表态,其实就是给英国划下红线:要么遵守国际规则,履行东道国义务,要么就承担破坏外交互信的后果。 说到底,这个使馆项目早就不只是一栋楼的事了,它成了检验英国外交独立性和契约精神的试金石。 如果英国真的想和中国开展合作,就不该被第三方牵着鼻子走,毕竟24亿人民币的投资、欧洲最大外交枢纽的潜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机会,总不能为了讨好美国,就把自己的利益和国际信誉都抛到一边。

0 阅读:122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