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

未央秘史 2025-10-24 13:44:33

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这次被热议的美国Molycorp公司子公司,确实在实验室里搞出了点动静,用所谓的“分子识别萃取”技术,把镝和铽这两种关键稀土的纯度做到了99.999%,还宣称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了“历史性一步”,但中方看完只觉得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要知道Molycorp这家公司本身就有段不光彩的过往,2015年的时候就因为稀土价格下跌、成本高企申请过破产保护,当时欠下17亿美元债务,最后靠着债务重组才勉强喘过气,如今其子公司拿实验室样品出来吆喝“历史性突破”,多少有点让人觉得眼熟。 先看最实际的产能问题,这家子公司只字不提工业化量产的能力,倒是有其他美国稀土企业的数据能做个参照。 同样宣称突破的美国能源燃料公司,之前放出提炼99.9%氧化镝的消息时,公布的产能是每周两公斤,一年下来还不到一吨。 而全球氧化镝的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中国一家就占了80%到90%,就算把其他国家的产量加起来,也有1500吨到3000吨,美国这“一周两公斤”的产能,别说打破垄断,连塞牙缝都不够。 更有意思的是,按近期氧化镝1600元一公斤的价格算,这家公司忙乎一周也就创造400多美元的产值,这点钱连维持实验室运转恐怕都费劲,更别提建工厂搞量产了。 再说说技术本身,稀土提炼从来不是实验室里做出高纯度样品就完事的,工业生产讲究的是成本、质量和产量的平衡,这背后是全产业链的支撑,而这正是美国的短板。 中国从稀土开采到冶炼分离,再到永磁材料制造和终端应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2.3%,这种优势不是靠单一技术突破就能撼动的。 就拿提炼技术来说,中国用的串级萃取法能把分离成本控制在每公斤12美元,纯度还能做到99.9999%,完全满足高端制造需求,而美国企业就算能拿到技术授权,单吨加工成本也要比中国高30%到40%。 Molycorp子公司搞的“分子识别萃取”技术,在实验室里靠几个高素质工程师能做出高纯度样品,但要放大到工业规模,面临的就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设备配套、人员储备等一系列难题。 美国连传统制造业都面临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波音飞机的质量问题就被曝出过和员工素质有关,稀土提炼这种精细化工产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和航空航天一个档次,短期内根本补不上这个缺口。 产业链的短板还体现在原料处理上,美国不是没有稀土矿,比如MPMaterials公司在加利福尼亚的芒廷帕斯矿,2024年生产了4.55万吨稀土精矿,但自建的冶炼线只产出1294吨镨钕氧化物,还不到总产量的3%,剩下的98%都得运到中国来冶炼。 这可不是偶然,因为中重稀土的分离技术长期被中国垄断,美国至今都没有自主分离镝和铽的能力,就算从俄罗斯或者澳大利亚买到矿石,最后还是得送到中国加工,形成一种“外矿中炼”的依赖循环。 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算是美国的合作伙伴,在马来西亚建了重稀土分离厂,远期目标才1500吨年产能,而且分离成本是中国企业的两倍以上,物流还要绕一大圈,根本没法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 环保问题更是美国稀土产业的死穴,稀土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污染,中国经过多年研发,已经有了成熟的环保技术。 之前Molycorp在马来西亚建矿就因环保问题引发当地抗议,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要在本土搞大规模冶炼,光是环评这一关就很难过,更别提后续的污染治理成本了。 中国企业不仅能把环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还能通过回收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这都是美国短期内学不来的。 更关键的是,美国稀土产业现在有点被资本裹挟的味道,只要抛出“打破中国垄断”的概念,就能拿到联邦资金和采购合同,MPMaterials公司就获得过美国国防部的直接入股和长期采购合同。 这种靠补贴生存的模式根本经不起市场考验,中国只要稍微调整出口政策,就能影响全球稀土价格,2015年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后,国际价格大幅下跌,直接导致Molycorp破产,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美国企业拿实验室样品炒作概念,本质上还是想套取资金,真要进入工业化生产,面对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那些靠补贴堆起来的产能只会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不堪一击。 说到底,稀土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环保技术和人才储备的综合较量。 中国用三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产业优势,不是美国一家公司靠实验室里的样品就能撼动的。 Molycorp子公司这种拿纯度数据当噱头,回避产能、成本和产业链问题的做法,在真正懂行的中方看来,自然显得格外奇葩,毕竟工业生产不是实验室过家家,光有漂亮的数据可不行。

0 阅读:86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