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普京拒绝后,特朗普妄想中国必然投降:协议会“轻松达成” 特朗普可能真的没想

未央秘史 2025-10-24 10:42:48

惨遭普京拒绝后,特朗普妄想中国必然投降:协议会“轻松达成” 特朗普可能真的没想到,自己对泽连斯基劈头盖脸一顿骂,好不容易让泽连斯基愿意以目前的战线为基础停火,转头却会惨遭普京的拒绝,被俄方回上了一句“解决根源问题才能停火”。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打击”太过严重,特朗普甚至又一次说起了胡话。 先不说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论调有多站不住脚,单看他把关税当成万能武器的想法,就知道他对中美贸易的真实格局一无所知。 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至今,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一涨再涨,2025年甚至威胁要祭出100%关税的极端手段,但实际效果却和他的预期背道而驰,反而让美国自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所谓关税能让中国无法向美国出口商品的说法,更像是自说自话的空想,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88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5247亿美元,即便在关税持续加码的情况下,仍实现了3.7%的增长。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早已练就的“抗压本领”,河南洛阳的钢制家具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面对美国的高关税,当地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转头开拓东南亚市场,针对当地潮湿气候研发出兼具木质手感和钢制耐用性的产品,成功用30%的海外新份额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缺。 还有驻马店的户外休闲用品企业,在对美订单近乎清零后,一边调整产品设计进军非洲市场,把单价降低50%适配当地需求,一边拓展国内电商渠道,将内外贸比例从1:9调整为4:6,不仅扛住了冲击,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这些企业的实践充分说明,美国市场早已不是中国外贸的唯一选项,特朗普想靠关税切断中国出口的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心心念念让中国大量采购美国大豆的想法,即便在所谓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框架下,也没能如其所愿。 虽然2025年一季度中国自美进口大豆出现了短期增长,但这更多是基于市场供需的商业化选择,而非屈服于关税压力的结果。 反观美国农业,却在关税战中遭受了实打实的重创,威斯康星州的大豆种植户道格・雷伯特,因为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13到15美元暴跌至9美元,一年就损失40万美元,而这样的困境在全美农场中十分普遍。 数据显示,美国农场重组破产申请大幅增加,94%的威斯康星家庭农场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波还蔓延到了农机经销商、设备制造商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特朗普嘴上说着为中国好,却对本国农民的困境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忽视,恰恰暴露了他贸易政策的短视与功利。 至于中国经济“撑不住”的论调,更是对现实的严重误读,中国早已构建起多元化的贸易合作网络,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200亿美元,远超中美42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 在科技领域,美国的持续打压不仅没能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倒逼出了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华为在经历四年芯片封锁后,成功推出麒麟9020芯片,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后续即将发布的麒麟9030芯片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打破了外部制约。 截至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5%提升至25%,45纳米以上芯片自给率更是达到70%,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全球市场份额跃升至8.1%,这些实打实的突破,哪里有半点“濒临崩溃”的迹象? 特朗普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认知误区,与其决策圈“用忠诚取代专业”的用人逻辑密不可分,他的团队既低估了中国应对贸易战的准备与韧性,也高估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威慑力。 早在2025年4月,彭博社就报道过美方官员私下承认误判北京会屈服,导致应对准备不足,这种误判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总以为靠施压就能让其他国家让步,却忘了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战从来没有赢家。 美国消费者因为关税不得不面对更高的物价,企业则承受着成本上涨和供应链混乱的压力,而中国却通过稀土出口管制、CIPS国际支付系统建设等举措,掌握了更多应对风险的筹码。 特朗普期待在APEC峰会后“轻松达成”有利协议的想法,终究只能是一场自我安慰,他忽略了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底线,也无视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如今的中国,既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支撑,又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更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政策调控空间,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绝不会在外部压力下屈服。 特朗普的这些言论,或许能在短期内迎合部分选民的情绪,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更加孤立。 毕竟,在复杂的国际经贸博弈中,靠空想和施压解决不了问题,唯有基于事实的平等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而这一点,显然是特朗普至今都没能明白的道理。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