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为什么没人联合打以色列,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没人想打,是没人敢打,也没人真能打。 以色列建国之初,美国的援助就已起步。1948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虽未直接卷入,但从1949年起开始提供经济支持。到1950年代,援助转向军事领域,每年数亿美元用于采购飞机和坦克。1960年代,冷战格局下,美国视以色列为中东桥头堡,援助额跃升至数十亿美元。这笔钱不光买装备,还帮以色列建起空军和装甲部队。 进入1970年代,援助稳定在每年30亿美元以上,确保以色列在多次冲突中保持优势。周边国家虽有联合意图,但每次评估后都止步于边境演习。援助的逻辑很简单:美国需要以色列牵制苏联势力,换取石油通道的安全。事实证明,这种投资回报丰厚,以色列成了美国在中东的可靠棋子。 1973年赎罪日战争是转折点。埃及和叙利亚联手突袭,以色列初战失利,弹药告急。美国总统尼克松迅速启动镍草行动,566架次运输机空运2.2万吨军火,包括坦克炮弹和F-4战斗机。短短32天,这场空运逆转战局,让阿拉伯联军从攻势转为溃败。 行动中,美国还分享卫星情报,精准打击敌方弱点。战后,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反思:再怎么联合,也敌不过美国的后勤补给。这次干预不只救了以色列,还震慑了潜在对手。从此,任何反以联盟都得掂量美国的底线。援助机制也随之升级,1980年代起,美国每年军援超30亿美元,直至今日。 联合国安理会是另一个战场。美国手握否决权,像护身符一样为以色列挡灾。从1945年安理会成立到2025年,美国共投下89次否决票,其中逾半针对以色列相关决议。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后,安理会五次推动停火草案,14国赞成,美国独家反对。2024年和2025年,又有多次类似场景,美国代表在纽约会议厅举手否决,理由总是“维护以色列自卫权”。这些否决不只挡住制裁,还冻结了国际压力。阿拉伯国家多次提案谴责以色列定居点扩张或空袭行动,都被美国一票击溃。结果显而易见:联合行动若无美国默许,国际合法性就成泡影。谁敢带头,谁就得面对孤立。 周边国家的军力依赖加剧了困境。埃及和沙特等国空军主力是F-15战机,陆军装备M1坦克,这些全靠美国供应零件和维护。一旦断供,装备瞬间成摆设。埃及1979年与以色列签和平协议后,转而从美国购入先进武器,年均军援数亿美元。沙特2023年与伊朗和解,但其防空系统仍指望美国铁穹技术。约旦和阿联酋也类似,F-16机队依赖华盛顿的弹药补给。胡塞武装虽用伊朗导弹骚扰,但成本高企,一枚50万美元的火箭对上5万美元的拦截弹,很快打光家底。以色列则有上百架F-35隐形机,铁穹拦截率超90%。这种不对称让联合进攻成空想:打起来不是赢不了,而是输不起。 美国援助的规模还在膨胀。2016年签署谅解备忘录,到2028年每年38亿美元军援,其中5亿美元专投导弹防御。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后,美国追加140亿美元,补铁穹和F-35弹药。2024年又批87亿美元包,含35亿采购资金。到2025年9月,总援助额调整通胀后超3000亿美元。从1959年起,这笔钱堆成山,确保以色列军力领先中东。布朗大学数据表明,2023至2024年,美国单年军援创纪录179亿美元。援助不只钱,还包括联合研发,如大卫投石索系统。阿拉伯国家看着眼热,却动弹不得:他们的武器链条在美国手里,谁敢轻易拉响警报? 俄罗斯等大国也选择旁观。在叙利亚,俄以空军划定飞行区,互不干扰。普京政府忙于乌克兰,无暇中东。伊朗虽支持代理人,但直面以色列就得赌上核野心。美国在中东的布局清晰:以色列是钉子,钉住石油和反恐要道。阿拉伯国家内部也分化,埃及专注苏伊士运河经济,沙特推“2030愿景”改革。联合的呼声渐弱,取而代之是阿以正常化协议,如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2025年,尽管加沙战火未熄,沙特仍与以色列谈安全合作。现实教訓深刻:硬碰硬行不通,软实力才长久。 这种格局有其深层逻辑。美国对盟友从不手软,法国独立防务遭贸易壁垒,日本汽车出口遇关税壁垒。可对以色列,援助年年加码,因为它不只盟友,还是情报共享枢纽。以色列帮美国监控伊朗核计划,提供中东情报网。回报是源源不断的军火订单:援助资金多回流美国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的F-35合同。阿拉伯国家明白,挑战以色列等于挑战华盛顿的全球霸权。 2025年,美国在中东军演频仍,航母群巡弋地中海,信号明确:别试探底线。联合行动的梦,终究碎在现实的铁律前。
没有哈马斯的加沙,民众才能安居乐业!2007年,哈马斯把法塔赫驱逐到约旦河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