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在政论节目上提了一件让很多人警觉的事:他援引了日本媒体的判断,说解放军未来解放台湾时,若域外势力敢插手,定会打反介入区域拒止战,即俗称的 “围点打援”。 台海局势长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各方力量不断试探底线。日本媒体如产经新闻早在2023年底就开始刊发系列分析,预测大陆军队可能在2026年针对台湾展开军事行动。这些报道基于公开情报和模拟推演,焦点锁定台湾南部港口、澎湖群岛以及冲绳的美军设施。 报道指出,行动初期将通过导弹和网络手段瘫痪岛内关键节点,如高雄港泊位和机场跑道,从而切断补给线路。这样的布局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源于近年大陆军力提升的现实基础。岛内军事观察者借此机会展开讨论,强调外部援助路径的脆弱性。 退役将领栗正杰在2025年5月20日的中天节目中,直接引用这些判断,指出大陆若推进统一,将采用反介入区域拒止策略。这套战法在军事术语中对应A2/AD,即通过火力网限制敌方进入特定海域。栗正杰的分析接地气,他将复杂概念拆解为简单路径:先封锁巴士海峡东侧水域,诱使美日舰队前来驰援,然后集中优势力量予以打击。这种观点迅速在岛内传播,引发民众对协防可靠性的反思。 围点打援作为一种经典战术,在现代战场中得到强化。它源于历史战役经验,但如今融入高科技元素。大陆军队近年在台海周边开展的多场实弹演习,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实战可行性。例如,山东舰编队多次穿越第一岛链,展示出对巴士海峡的控制能力。栗正杰强调,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节奏把握:外部势力从关岛或冲绳出动需数日集结,而大陆可提前布设天罗地网,包括东风系列导弹的饱和覆盖。 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导弹,能精准锁定航母群,防护系统虽先进,但面对密集攻击仍存破绽。日本媒体的模拟中,冲绳基地首当其冲,可能在行动首日遭受打击,导致美军响应延时。岛内部分专家认可这一逻辑,指出澎湖作为前哨易成突破口,一旦失守,整个防御链将崩盘。栗正杰的发言不是空谈,他结合公开数据说明,美日联合演习虽频繁,但实战协调往往滞后。这提醒岛内当局,纸面承诺需经受距离和火力的考验。总体看,这种战法强调控制而非硬拼,避免资源消耗,体现了战略的务实性。 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实施依赖多域协同,大陆军队在这一领域的积累有目共睹。电子战和卫星定位技术,能有效干扰敌方指挥链路,迫使援军进入盲区。栗正杰在节目中提到,巴士海峡作为咽喉要道,一旦被封锁,美军第七舰队将面临进退两难。历史数据显示,类似海域行动中,集结时间至少72小时,这为大陆提供了宝贵窗口。 澎湖群岛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理想的“点”,外部援助若贸然介入,只会落入预设陷阱。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进一步细化路径:先以网络攻击中断岛内通信,然后用无人机群侦察敌情,最后歼灭主力。岛内退役军官圈子借此展开辩论,共识是外部协防的实际执行力存疑。栗正杰的观点虽直白,却道出实情:现代战争胜负不止兵力对比,更在于谁掌握主动。岛内军力虽有现代化装备,但面对多日孤立,耐力将成考验。这套策略的内涵在于威慑大于破坏,旨在让潜在干预者三思而后行,推动政治解决。 岛内对栗正杰发言的反应超出预期,节目播出后,网络论坛和媒体跟进报道,讨论帖数激增。许多网友贴出地图分析巴士海峡风险,质疑美日承诺的落地性。部分军事评论员在后续访谈中扩展话题,指出南海与台海的连动效应:若吕宋海峡同样设伏,援军绕行成本将飙升。栗正杰本人继续参与类似平台,细化对2026年时间表的看法。 他强调,解放军能力边界已清晰,近年演习如海峡雷霆-2025,展示了双航母协同的威力。这波讨论促使岛内舆论转向理性,警觉情绪在军中和民众间扩散。外部势力如美日,也通过演习回应,但协调难题暴露无遗。日本媒体的持续炒作,反映出其对区域安全的焦虑,却也无意中凸显了干预的代价。总体而言,这一事件成为台海议题的转折点,推动更多人审视地缘现实,避免盲目乐观。
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在政论节目上提了一件让很多人警觉的事:他援引了日本媒体的判断
纸上点将
2025-10-02 23:42: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