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中将宋希濂对俘虏他的解放军战士说:“仗打完了,你们可以回家种田

断代史鉴 2025-08-31 00:00:18

1949年,国民党中将宋希濂对俘虏他的解放军战士说:“仗打完了,你们可以回家种田了。”战士却说:“我们还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宋希濂深受震撼。 1927年的夏天,一声清脆的枪声突然划破南昌城夜空,紧接着就是一片密集的枪响,这是咱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枪杆子,人民军队就从这一天起,正式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当时队伍里还发了个《八一起义宣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耕者有其田”,每一句都说到老百姓心坎里了。 贺龙那时已经是镇守使、军长,出门有马骑,吃饭有鱼肉,手下跟着一大帮人,按理说这辈子不愁吃穿,可他偏要把这些都扔了,换上粗布衣服,穿上草鞋跟着共产党干。 家里人劝他:“你这是图啥?放着好好的前程不要,非要当‘红脑壳’,最后落得啥都没有。” 贺龙却说:“我要的不是我自己的前程,是国家能好起来,是穷苦老百姓能有饭吃、有田种的前程!” 还有个叫王尔琢的人,南昌起义时他是团参谋长,年纪轻轻就有大本事,可他给家里写信说: “儿也想跟你们团聚,也想守着家过安稳日子,可要是不革命,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都过不上好日子。我已经决定了,把命交给国家,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回家。” 后来他才25岁,就在战斗中牺牲了,真就没再回过家。 日子一晃到了抗日战争的时候,到处都是日寇,老百姓更是活在水深火热里。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天天带着队伍在山里转战,有时候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可他还是挤时间给十好几年没见的母亲写了封信。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 还说:“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片,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片,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片。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这话听得人心里发酸,可左权说到做到,5年后他在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再也没回来,用命守住了对国家、对母亲的承诺。 再往后到了1949年,西南地区终于解放了,国民党军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宋希濂成了俘虏。 那天押送他的路上,就跟身边的解放军战士说:“现在西南都平了,以后也没仗打了,不用这么多军队了,你们可以解甲归田,回老家种地了。” 他这话里,其实带着点不服气,觉得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仗打完了就没用了。 可那战士一听就反驳他,腰杆挺得笔直: “你这话不对!我们打垮国民党、解放全中国,这才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以后咱们还要守着国土,不让外人欺负,还要帮着国家搞建设,让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怎么能解甲归田?” 宋希濂眼里,当兵就是混口饭吃,仗打完了就散伙;可在人民军队眼里,当兵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守护老百姓的日子,这是一辈子的事,不是打完一场仗就结束的。 人民军队一开始就跟别的队伍不一样,根本原因就是它是为老百姓建的,不是为某个大官、某个集团建的。 以前的军阀队伍,要么抢老百姓的粮食,要么为了抢地盘打内战,老百姓见了就躲;可人民军队不一样,从南昌起义那天起,就把“让老百姓过好”刻在了骨子里。 就是因为这份初心,哪怕后来队伍打得只剩几个人,哪怕天天吃草根、穿破衣,也没人愿意离开,大家都知道,自己守的不是一支队伍,是老百姓的希望。 就像当年有个叫斯诺的外国人,问12岁的小红军王东平为啥当红军,那孩子说得特别简单:“红军替穷人打仗,还抗日,我为什么不当?” 你看,连个孩子都懂的道理,其实就是人民军队的根,为人民做事,老百姓就会跟着你、信任你。 宋希濂到最后可能都没明白,为啥国民党军队人多、装备好,还是打不过解放军。 其实答案很简单:国民党的兵不知道自己为谁打仗,有的是被抓来的壮丁,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打起来没劲头。 可解放军的每个战士都知道,自己是为了家里的爹娘、为了身边的老百姓打仗,所以再难也敢冲,再苦也不喊累。 新中国成立后,还没等大家歇口气,侵略者就把战火烧到了咱们家门口。 刚打完解放战争的将士们,身上的伤还没好利索,就背着枪、跨过鸭绿江,跟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干。 志愿军战士程茂友,入朝那天在日记本上写:“亲爱的祖国,为了你的安全,为了朝鲜老百姓不遭罪,也为了亚洲的和平,我暂时跟你告别了,等打赢了我就回来。” 后来不管是哪里发洪水,战士们都跳进水里扛沙袋;哪里地震了,战士们第一个冲进去救人;边疆的雪山上,战士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站岗。 从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到今天守护万家灯火的身影,人民军队就像老百姓的“守护神”。 这份初心,从1927年到现在,从来没变过;这份使命,还会一直传下去。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