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395年,高湖告诉慕容垂:太子打不赢拓跋珪,希望皇上慎重出兵。慕容垂不听,结果1

395年,高湖告诉慕容垂:太子打不赢拓跋珪,希望皇上慎重出兵。慕容垂不听,结果10万燕军损失殆尽,慕容宝单骑逃走,后燕走向败亡。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分崩离析,北方掀起复国浪潮。其中,后燕慕容垂、后秦姚兴、北魏拓跋珪影响最大,一度三足鼎立。 慕容垂站在邺城的宫殿里,看着地图上辽阔的后燕疆域,感觉一切都回来了。快七十岁的人了,硬是亲手把前秦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像个样子,把慕容家的大旗重新插遍了河北、山东、山西,甚至压得东晋喘不过气。 这感觉,比当年在枋头打败桓温还痛快。灭掉西燕慕容永,拿下并州,算是彻底清除了家族内部的“杂音”,慕容垂觉得,这北方,终究还是慕容家的天下。拓跋珪?那个在代北草原上放羊的小子?不过是仰仗他爷爷慕容垂的鼻息才重新立国的毛头小子罢了。老皇帝心里大概这么想:我慕容垂打的仗,比他拓跋珪吃的盐还多。 问题就在于,站得太高了,风也特别大,容易看不清脚下。慕容垂太成功了,成功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话。高湖,那是慕容垂的老部下,对北魏、对拓跋珪的了解,比很多朝堂上的人深刻得多。他站出来说太子慕容宝“暗弱”,打不过拓跋珪,劝老皇帝别冲动。这话多刺耳?简直是在质疑慕容垂的继承人,质疑他慕容垂的权威,甚至有点否定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强盛。慕容垂什么反应? “不听”。两个字,轻飘飘的,背后是十万将士的性命和一个帝国的根基。也许慕容垂觉得,有他这杆大旗在,派太子去,那就是镀镀金,走个过场,拓跋珪那小子还不吓得纳头便拜?或者,他觉得太子需要一场大胜来立威,巩固地位。无论如何,他低估了拓跋珪的狠辣和野心,更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儿子的斤两。 慕容宝被耍得团团转,想打找不到人,想撤又怕丢面子。这哪是打仗?纯粹是被牵着鼻子在草原上遛弯儿。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决定撤退。撤退啊,那是门大学问,尤其后面跟着拓跋珪这头饿狼。慕容宝倒好,撤退也撤得漫不经心,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附近)扎营,连基本的警戒都稀松平常。他可能觉得,北魏兵还远着呢,或者觉得拓跋珪没胆子追上来咬一口? 拓跋珪等的就是这一刻。燕军以为安全了,放松了警惕,在参合陂东岸宿营。拓跋珪亲率精锐骑兵,悄无声息地连夜翻过参合陂西岸的山头,像一片乌云压了下来。黎明时分,北魏军居高临下,发动了雷霆一击。燕军彻底懵了,从睡梦中惊醒,连铠甲都来不及披上,战马都找不到。那场面,不是战斗,是单方面的屠杀。史书说燕军“人马相腾蹂,压溺死者以万数”。十万大军啊,就这么没了,像被一阵狂风吹散的沙子。慕容宝命大,仗着马快,单人独骑逃了出去,捡了条命。可后燕的脊梁骨,就在参合陂这一仗,被拓跋珪彻底打断了。 参合陂的惨败,真就是慕容垂一个人的责任吗?不能这么说,但根源确实在他。他太迷信自己过去的辉煌,觉得自己的威名和帝国的强盛足以震慑一切。他把一个复杂的军事行动,简化成了给太子铺路的政治任务。他忽略了战场瞬息万变,对手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他更忘了,自己再强,也已是垂暮之年,无法亲自为儿子遮风挡雨。这场大败,把慕容垂晚年辛辛苦苦攒下的本钱,一次性输了个精光。更致命的是,它彻底暴露了后燕的外强中干和慕容宝的无能。 此战之后,拓跋珪的北魏强势崛起,成为北方无可争议的头号潜力股。而慕容垂,这位一生传奇的老英雄,只能拖着病体,在第二年(396年)拼尽最后一口气亲征,想挽回颜面。虽然一度让拓跋珪避其锋芒,但终究是回光返照。走到参合陂战场,看到堆积如山的燕军尸骸,老英雄悲愤交加,呕血而退,不久便溘然长逝。他一死,后燕在慕容宝这个“暗弱”太子的带领下,面对拓跋珪的猛烈反扑,迅速土崩瓦解,仅仅几年后便分裂衰亡。 拓跋珪踩在后燕十万将士的尸骨上,真正开启了北魏统一北方的霸业。慕容垂的故事,说到底,是英雄迟暮的悲歌,更是“骄兵必败”这句古训最沉痛的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