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在老年之际圈禁了老十三十年之久,直到驾崩都没有放他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在老年之际圈禁了老十三十年之久,直到驾崩都没有放他出来,大家有没有感觉他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太狠了,其实这也都是康熙老爷子的良苦用心啊。 太子为了消除自己登上皇位的一切障碍,决定把自己以前的老相好郑春华秘密除掉,所以他安排老十三去做,但是老十三这个人,人称“侠王”,不仅忠肝义胆,而且心地善良,所以把郑春华秘密保护了起来。 太子这事儿露馅儿,郑春华没死成反倒成了废太子的铁证,康熙一怒之下二次废了太子,紧接着就是彻查。老十三保护郑春华的事儿,虽然出于义气,但在康熙和所有人眼里,这行为敏感极了——你说你不是帮太子遮掩,谁信?跟废太子牵扯得这么深,瓜田李下根本说不清。老十三自己那火爆脾气,为了护住胤礽的贴身侍卫,还大闹了刑部公堂,直接撞康熙的枪口上。老爷子雷霆震怒,得,圈了吧,省得你出去惹更大的祸、卷进更深更黑的漩涡里。 电视剧的逻辑链条在这儿就有点意思了。你想啊,康熙圈禁老十三真是为了保护他?防止他被别的兄弟,比如野心勃勃的老八或狠辣的老四当成打击目标?甚至预判到胤祥那股子耿直侠义劲儿,未来会给雍正的继位之路带来麻烦,所以提前十年把他“冷藏”起来,让新皇登基时再放出来当一把好刀?表面上看,这思路好像挺有道理,老爷子深谋远虑嘛。 问题来了,这种“保护性圈禁”的说法,能经得起细琢磨吗? 咱们把心气儿沉一沉看。 老十三被圈了整整十年啊!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一年半载,是整整十年光阴!黄金岁月,就在高墙之内熬过去了。想想那是什么日子?失去自由,前途断绝,亲情阻隔,担惊受怕,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子被生生囚在方寸之地。这叫保护?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而且,康熙圈禁过的儿子不只胤祥一个,老大胤禔、废太子胤礽都是彻底关到死的结局,谁知道老十三会不会也是这命?老爷子驾崩前可一直没放他出来的意思。胤祥十年后在雍正朝的“重生”,恐怕康熙自己都没料到局面会那样发展吧?这保护效果风险未免太高、太不确定性了。 康熙对胤祥的处置,核心原因还得回到那次具体事件和康熙当时的处境心境。老十三卷进的是太子废立这种动摇国本的核心风暴眼。他的行为,无论动机多光明磊落,客观上就是在包庇废太子犯罪(虽然保护的是无辜的郑春华)。在康熙这种老练帝王看来,最忌讳的就是皇子之间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保护废太子的相关人物,无论理由多么情有可原,性质都极其严重——这意味着有人胆敢挑战皇帝的绝对权威和裁决。康熙当时晚年心力交瘁,九子夺嫡的局面让他疑神疑鬼,神经高度紧张。老十三的所作所为,触动的正是皇帝最敏感最不容触碰的那根神经线——储位之争和结党。圈禁胤祥,最根本的目的是康熙为了皇权稳定而对失控事件的一次强力整肃,是杀一儆百,是向所有蠢蠢欲动的儿子们亮出的黄牌警告:“都给朕老实点!谁敢在这浑水里搅和,就是这个下场!”这里面,有维护秩序的冷酷,有对挑战皇权的愤怒,甚至有胤祥行为“不识大体”带来的失望。 再说那所谓的“冷藏以备后用”。康熙晚年对储位人选一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他真有把握最后继位的是老四?然后把老十三关十年,精准地留着给未来未知的继位者用?这种精算也太超前、太科幻了。更可能的是,对康熙而言,胤祥当时就是个需要“处理”的麻烦,先关起来再说。至于后来雍正登基,胤祥被放出来重用,那完全是雍正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信任、能力、忠诚)和老十三幸存下来的价值所做的决定,与康熙十年前的“保护”关系实在不大,顶多算个意外的“留材”。 别忘了《雍正王朝》是一部精彩的虚构历史剧,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它必须让胤祥经历这十年磨难,塑造其悲情英雄与蛰伏忠臣的形象,并为他成为雍正王朝头号柱石的辉煌埋下对比鲜明的伏笔。没有这场磨难,就没有那个“拼命十三郎”涅槃重生的震撼效果。电视剧需要这种强烈的戏剧性转折来塑造人物弧光和推动雍正朝的剧情。为了这个核心目的,康熙的手段就必须足够狠、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形成足够的情感冲击力。 所以,回过头看“康熙圈禁老十三是良苦用心说保护”,更像是一种善良观众或剧情解读上为皇帝行为寻找的、带有“父性光辉”的合理化解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康熙的本质,始终是那个权力至上、对江山社稷看得比任何亲情都重的帝王。他的冷酷与算计是真,他对儿子们的猜忌与防备也是真。老十三的十年铁窗,固然有他自身莽撞卷入风波的内因,但究其根底,更像是他在这位多疑且强权老父亲编织的权力绞索中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代价,并非出于保护,而是帝王心术与天家无情碾压个人时留下的深刻伤痕。 #雍正王朝# #雍正# #雍正内幕# #雍正传位# #康熙传位胤禛# #康熙雍正王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