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一直不把赵德昭立为太子?赵匡胤多活个5、6年赵光义就会非常惨,大概率命都不保的,赵匡胤死前一年已经非常明显的布局抬儿子废赵光义的步骤了,可惜暴死了。 赵德昭,生于951年,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贺皇后所生的次子。他的长兄赵德秀和三弟赵德林均早夭,因此他成了实际上的嫡长子和皇位继承的第一人选,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赵匡胤对他很上心,亲自教他骑马射箭、带兵打仗,想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事情看起来挺顺理成章的,对吧?老爹是开国皇帝,儿子是实际上的嫡长子,重点培养,怎么看都是接班人的标准剧本。可偏偏,直到赵匡胤976年突然去世,赵德昭头上那顶“太子”的帽子,一直都没正式戴上。这成了个大谜团,也成了后来“烛影斧声”疑案和赵德昭悲剧结局的重要背景。 说赵匡胤完全不想传位给儿子,那肯定不对。他给赵德昭的待遇和培养,规格确实很高。开宝六年(973年),赵德昭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实权职位,而且是亲王出镇的规格。 更关键的是,开宝九年(976年)四月,也就是赵匡胤死前半年,他让赵德昭代替自己到宋州主持恭谢天地的大典!这事儿在古代政治里,意义太重大了,简直就是向天下宣告:看,这就是我选定的接班人,他有资格代表皇家与天沟通。这信号,放得够明显了吧? 那为什么就是不正式册立呢?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你得想想赵匡胤这皇帝是怎么当上的。他自己就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趁着老皇帝柴荣死了,小皇帝孤儿寡母,搞了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事儿,对他自己来说成功了,但对整个时代心理的冲击是巨大的——五代十国那会儿,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靠的就是兵强马壮。赵匡胤自己就是“权臣篡位”的活例子,他内心深处对“权臣”的忌惮,恐怕比谁都深。 他弟弟赵光义,当时封晋王,地位极高,担任着“开封府尹”这个关键职位。五代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亲王尹京”往往就是储君的暗示。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朝中党羽众多,能量非常大。赵匡胤活着,当然能镇住场面,可万一自己突然没了,留下个年轻的儿子,能斗得过羽翼丰满、深谙权术的亲叔叔吗?赵匡胤心里肯定打鼓。五代那种环境下,新君压不住权臣,下场往往就是被废甚至被杀,他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啊。 所以,赵匡胤的顾虑很现实:过早立太子,会不会反而刺激赵光义,逼他提前动手?或者,在儿子根基未稳时立了太子,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儿子岂不是成了砧板上的肉? 他可能想着,不如先不立名分,用“亲王尹京”的位子稳住弟弟,同时抓紧时间给儿子积累政治资本和军功,比如让他主持祭祀、参与朝政、甚至未来可能安排他掌握部分军权,一步步把儿子的威望和实力培养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名正言顺地立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死前一年动作频频,都是在给赵德昭“加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匡胤的布局才开了个头,最关键的步骤还没走完,他就在开宝九年十月那个雪夜,离奇地暴毙了。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和一个还没正式名分、实力远不足以抗衡叔叔的儿子。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赵光义在“金匮之盟”(这玩意儿真假还存疑)和自身强大势力的支撑下,迅速上位。而赵德昭呢?空有“皇子”身份,却无储君名分,在叔叔的猜忌下,几年后(979年)就被逼得自杀了。结局相当惨烈。 回过头来看,说“赵匡胤多活五六年赵光义就惨了”,这个推断有道理,但可能把问题想得有点绝对了。 赵光义当时的势力确实庞大,根深蒂固,想动他绝非易事。赵匡胤的“布局”更多是在铺垫和造势,属于“抬儿子”的阶段,离真正“废赵光义”还差得远。真要废掉一个经营京城十几年、位高权重的亲王,那绝对是一场你死我活、震动朝野的大风暴,搞不好国家都会动荡。 赵匡胤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未必愿意或者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发动这样高风险的清洗。他更可能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削弱弟弟,同时壮大儿子。五六年时间,够不够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真不好说。赵光义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他想用时间换空间,用隐性的培养代替显性的名分,希望平稳过渡。然而,命运没给他足够的时间,他精心策划的“软着陆”最终变成了“硬碰撞”,代价就是他儿子赵德昭的性命。这不仅仅是赵匡胤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特殊时代权力传承困境的一个缩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