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叫嚣:菲律宾必须介入台海,“保卫领土主权” 8日,正在印度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声称如果中美在台海爆发冲突,菲律宾不能因地理位置而置身事外,将“不得不介入其中”,必须再次捍卫其“领土和主权”。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中国的立场来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根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声明,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与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1975年中菲建交公报明确指出,菲律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菲律宾国内在台湾问题上出现的杂音,如某些人以经贸合作或个人身份开展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活动,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注和坚决反对。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台湾问题与中菲海上分歧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两国之间的邻里纠纷,不能混为一谈。 菲律宾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是马科斯言论的重要背景。自2025年美菲签署新防御合作协议后,美军获准使用菲律宾的吕宋岛、巴拉望等九大基地,并在克拉克空军基地扩建雷达及导弹阵地。 4月至5月间,美菲举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肩并肩”联合军演,日本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参演,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也派出特战分队。美军在菲律宾部署高机动性陆基反舰导弹系统,直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此外,美菲还在巴士海峡、吕宋海峡展开高强度演练,美军甚至模拟封锁巴士海峡,意图阻断中国海军向西太平洋的兵力投送能力。这种军事合作使得菲律宾成为美国亚太快速反应体系的枢纽,也为马科斯的言论提供了军事上的支持。 然而,菲律宾的这一立场与其国内经济利益存在矛盾。中菲经济合作密切,中国连续九年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7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菲出口额522.8亿美元,自菲进口额193.2亿美元。 中国对菲全行业直接投资2亿美元。菲律宾在农业、渔业、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中国有广泛合作。如果菲律宾采取更激进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影响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导致贸易和投资减少,对菲律宾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菲律宾国内对马科斯言论的反应存在分歧。一方面,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渲染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当前菲律宾国内经济问题突出,通胀率超8%,400万农民依赖对华农产品出口,马科斯的支持率已下滑至25%。 通过强调“保卫领土主权”,马科斯可能希望凝聚国内政治共识,缓解执政压力。另一方面,菲律宾国内也存在反对声音。例如,菲律宾民间组织和部分学者对介入台海的风险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使菲律宾成为地缘冲突的牺牲品。 此外,菲律宾与印度的联合军演虽然被马科斯视为多方支持的象征,但分析指出印度的支持不可靠,印度海军实力不足以在南海与中国抗衡,且印度自身也面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也存在局限性。尽管美国在菲律宾扩大军事部署,但特朗普政府对菲律宾采取了经济施压措施,如对菲征收17%至20%的对等关税。 美国对菲贸易逆差虽然不大,但特朗普政府将菲律宾归为无法接受的贸易逆差国,这使得美菲关系表面上出现裂痕。菲律宾为换取美国的军事支持,不得不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如接受美国的关税政策。这种经济与安全利益的权衡,显示出菲律宾在美菲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东盟其他国家对马科斯言论的反应较为谨慎。东盟作为一个整体,长期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外部干涉。在佩洛西窜台事件后,东盟国家重申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强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对于马科斯的言论,东盟内部担心菲律宾的行动可能破坏地区稳定,导致东盟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进一步被削弱。例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虽未直接回应马科斯的言论,但通过重申东盟的中立原则和支持一个中国政策,间接表达了对菲律宾立场的不认同。 从历史角度看,中菲南海争端由来已久。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行为,是中菲海上分歧的核心。自20世纪50年代起,菲律宾通过军事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扩大其在南海的主张,如1999年菲律宾57号坦克登陆舰非法“坐滩”仁爱礁,2009年菲律宾国会通过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纳入菲领土。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中国主权,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坚决反对菲律宾的侵权行为。马科斯将台海问题与领土主权挂钩,试图将其介入台海的行为合法化,这种做法在国际法上毫无依据,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马科斯的言论是菲律宾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一次战略选择,其背后既有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支撑,也有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考量。然而,这种选择不仅违背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与菲律宾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冲突。
评论列表